激烈的選戰結束,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當選者是沿街放炮慶祝,享受民眾的鼓掌歡呼;落馬者及其支持民眾則難免悲傷沮喪,神情落寞,甚至不願離開競選總部,對比的情緒表現,呈現出得失間的殘酷與現實。
根據臨床經驗,選後部分民眾因心理負擔壓力太大,得失心重,故當開票結果出乎意料之外時,往往在震驚、憤怒等情緒作崇下造成身心調適的困難,而有失眠、食慾不振、自律神經失調等情況發生。通常從患者的主訴中可發現下列感受:
1. 失落感:
「怎麼會這樣?」,面對所支持的候選人失利、付出的心血盡成泡影,希望落空的痛苦常叫人情何以堪,而有悵然若失的感受。
2. 無助感:
「該怎麼辦?」,對於所看好的候選人落選,常讓當事人難以坦然接受,若因些微票數落敗,更易抑鬱不平,卻又無可奈何。
3. 恐懼感:
「未來還有希望嗎?」,政黨權力之轉移、消長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常使部分民眾忐忑不安(例如兩岸的關係、股市的漲跌等),而處在不確定的恐懼中,稍有風吹草動便易驚慌失措。
4. 空虛感:
「以後還能做什麼?」,死忠或狂熱的對象落敗後,頓失生活重心或努力目標,感嘆世事無常,否定自我能力,凡事缺乏自信心或不在乎,興趣範圍縮小,適應能力減退,社會、人際關係退縮,價值觀與人生信念的改變,常陷入回憶沉思中,變得依賴心重等。
有鑑於此,為避免影響個人社會職業功能及生活品質低落,特提供幾點建議:
• 不要逃避、否定、拒絕內心的真摰感受、應嘗試向親友傾訴、抱怨,分享彼此的經驗,即使哭泣也沒有關係,藉此讓自己有宣洩情緒的管道。
• 不管選戰結果如何,皆應以平常心去看待未來、建立開朗、理性的思考模式,莫落入二分法(不是好就是壞),過度誇大或矮化,以偏概全、個人化(都是我的錯)、災難化(一切都完了!),過度推論等認知陷阱,徒生無謂困擾。
• 多提醒積極、正向的內在語言,肯定自我們值及貢獻,例如「雖然事與願違,但我已盡力,無愧於心」、「其實我表現的很不錯」等自我對話。
• 恢復正常生活習慣,唯有充分的睡眠休息,適度的休閒運動及攝取營養均衡,才能保持個人最佳體力與精神狀態。必要時可配合醫囑服用藥物,讓原本激動的情緒有沉澱、緩和的機會。
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對於所支持的人落選,感到難過、遺憾、不服氣等都是人之常情,但若情緒高低起伏過大,持續時間太長,一發不可收拾,則需考慮就醫治療,以防止積重難返。畢竟「凍不凍蒜」還算其次,若因選舉輸贏而失去健康,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