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腦神經科學的冒險家—奧立佛.薩克斯醫師 | 健康遠見
壓力

腦神經科學的冒險家—奧立佛.薩克斯醫師

【天下文化】
腦神經科學的冒險家—奧立佛.薩克斯醫師

作者: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賴其萬

奧立佛.薩克斯醫師於2015年8月30日逝世於紐約,享年82。國際各大報章雜誌紛紛報導這件事,並有許多朋友與我分享有關哀悼他的文章、過去他所接受的採訪報導、錄音,以及自己過去寫過與他有關的文章與書摘,使我忍不住著手整理出這篇稿子,一者抒發自己對這位心目中的偶像之欽慕,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介紹這位不世出之天才給國人。

奧立佛.薩克斯醫師可以說是當今神經內科醫師最多產的作家,他193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早期小學、中學、大學三年主修生理學與生物學、醫學院四年都在英國受教育,他在1958年畢業於牛津大學醫學院(皇后學院),兩年以後在獲得英國醫師執照後,就經加拿大,轉往美國,在舊金山錫安山醫院(Mt. Zion Hospital)接受神經內科住院醫師訓練,然後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當神經內科研究員,而於1965年轉到紐約行醫。

他著作等身,有好幾本書已有中譯本問世,包括《單腿站立》、《看見聲音》、《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看的見的盲人》、《腦袋裝了二○○○齣歌劇的人》、《幻覺》等書,深受臺灣讀者的歡迎。

我第一次見到薩克斯醫師本人是在1993年9月,在加拿大溫哥華的世界神經醫學會。他1973年的成名作品《睡人》(Awakening)於1990搬上銀幕,而兩位天王巨星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與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演活了書中主角,一時神經學的疾病與治療成了社會大眾的熱門話題,大會因為他的努力提高了社會大眾對神經科學的認知而頒獎給他。

他當天的受獎答詞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以清晰的英國口音,語重深長的說:「我們大家是醫『病人』的病,而不是醫『病』而已,不管多忙,我們要切記,不要忘了人與人的關係」。他說,他父親當時已經94歲,但仍然在英國行醫,而且他老人家仍然到病人家出診,家人勸他不要再出診,但他堅持不肯接受,說他「不能讓他的病人受苦等待」。薩克斯醫師的這一席話,使我聽了之後有如沐春風之感。

2015年2月19日的《紐約時報》,薩克斯醫師以〈我自己的生命〉(my own life)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談到9年前因為一邊眼睛網膜發現有黑色素瘤,而接受放射與雷射治療,導致一邊眼睛完全失去視覺,但想不到最近被告知黑色素瘤已經擴散,整個肝臟有非常多顆腫瘤轉移,即將不久於人世。

他很瀟灑的回顧自己的一生,他說自己一個月前還完全健康,而且事實上是非常的健康,因為他80歲還能每天游一英里,但他終於到了生命的盡頭。他特別提到一位他很喜愛的哲學家休姆(David Hume)在1772年4月、65歲那年得到重病,知道再也沒有幾天的生命時,寫了一篇很短的〈我自己的生命〉,說他「此生無憾」,對自己雖得到重病,卻沒有遭受很大的痛苦,而且精神還是非常健康,而心存感激。

接著薩克斯醫師表示他自己比休姆多活了15年,而且他比休姆還有時間,已經完成了一本即將要出版的自傳。最後他說,雖然就此結束生命實在很難接受,但他覺得自己曾經全心投入自己的生命而滿足,也非常珍惜自己過去所認識的朋友與他所建立的友誼。

他提到最近這10年來,開始注意到同年齡的友人一個個先他而去,也知道遲早會輪到他,他說每個生命事實上都有其獨特的地方,「每個人應該尋找自己的路,過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結束生命。」字裡行間看不出有絲毫的怨尤,而能優雅的接受死亡即將來臨。他甚至還在最後一次接受Radiolab電臺的訪談中,笑說他肝臟有很多癌細胞的轉移,而他事實上最喜歡吃肝臟做成的料理,引起訪談者與他大笑一番。

這幾年來每次閱讀薩克斯醫師的作品,我都會因為他博覽群書,對神經學過去200年的許多重要發現如數家珍,以及所寫的書都有詳細的加注、並附上重要的文獻參考資料,而由衷佩服他做學問的態度。

薩克斯醫師對提高醫學界與社會大眾對腦科學的興趣,的確有很大的貢獻,他也影響了不少對科學或醫學有興趣的年輕人選擇走上研究腦科學或成為神經科醫師的路,同時他也讓一些想學醫的學生,了解行醫與寫作這兩條路是可以並行而不相衝突,尤其是腦科學可以見證到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奇妙世界,可以帶給作家更多靈感的源泉。

最後,我忍不住感嘆,英國好不容易培養出這麼一位天才,但卻無法留住他。如果薩克斯醫師終其一生都留在他的祖國,他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嗎?同時我也不覺自問:如果這豪邁不拘的天才,生長在臺灣今天的環境,又有可能脫穎而出,大放異采嗎?臺灣的醫學院可以延攬這種不是象牙塔內專注研究的學者,而是廣博群書、著作等身、入世濟人的醫學人文大師,加入醫學教育嗎?

事實上,這種能夠兼具言教、身教於一身的醫生老師,才是今天培育良醫最需要的良師,但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能容許醫學院聘任這種教授嗎?

(本文原載於《民報》2015年9月30日)

更多內容: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勇往直前》/天下文化出版

腦神經科學的冒險家—奧立佛.薩克斯醫師_img_1

專欄介紹:

天下文化自1982年以來已走過30個年頭,持續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理念,至今已出版超過兩千種書,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學、健康等領域。這些書都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

更多內容請至【天下文化官網】/【天下文化臉書】/【天下文化YouTube頻道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