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語言、腔調與文化,這群青年流著華人的血統。韶華正盛的他們,正有如候鳥歸巢般地返回台灣,體驗許多前所未見的風景。就像拼拼圖一樣,在尋根的過程中,同時也領受其他文化的刺激與碰撞,拼湊完整世界的樣貌。
【文|賴慶榕;攝影│何維綱】
今年盛夏,伊甸國際發展處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際合作處推行的「候鳥計畫」,提供管道, 讓長年在海外居住的台裔青年落根歸根回台學習與服務,認識台灣更深厚的底蘊後,將其分享到國外。
信仰指引的道路
從美國回台,從小就有著虔誠信仰的David感觸良多。在視障體驗營當中,與視障朋友的互動與相處,不會用同情的心態對待,而認為這是神給予他們的人生「功課」,背後必有祂所賜予的禮物。
自德州歸來,在基督教家庭中成長,與台灣關係匪淺的Jennifer,在視障體驗營、萬芳啟能中心接觸各種障別的朋友,期許自己服務他人時,是真正把源於基督的愛分享出去。對規劃未來朝特殊教育發展的心志,更堅決篤定。
文化衝擊下的燦爛花火
放眼國外,伊甸服務也跨足了與我們相去不遠的越南,欣柔在這次的旅程,心情隨著飛機的起飛與降落之際,也有段上下起伏的翻騰情緒。在原本陌生的土地上勤奮地勞動、與當地居民互動,種下許多不可思議的美好。
回到台灣,鈺瑄跨出了從小在家備受呵護的舒適圈,參與伊甸基金會的營隊到香柏園陪伴長輩活動,把阿公、阿嬤當成自己的家人般對待,看到長輩開心與越來越多的笑容,深刻體會付出所帶來的感動,領略心中滿滿的收穫,是遠遠大於自己的付出。
旅途中,生命與生命的連結,互相交流的回饋與感動,讓國際志工的愛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距離,深植彼此心中。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6 期 2015.12月號
專欄介紹:
自1983年7月創刊,伊甸園月刊已發行數十年,過程中,我們發現需要幫助的人越來越多,層面越來越廣泛,每一個個案、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與難處,我們聽過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聞之鼻酸的憾事,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告訴更多人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讓更多溫暖及感動能夠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