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治療室裡,一位高齡奶奶側躺著露出尾骶骨處的傷口,我和學姊對望了一眼,感到有點疑惑,這樣行動自如、步履穩健的奶奶也會得到壓瘡?
沒等醫師過來查看傷口,一旁的家屬焦急的家屬衝到醫師面前,劈哩啪啦的說出他的要求:「醫師,拜託你用最好的藥,自費的也沒關係,一定要把我媽的傷口治好!」聽到這句熟悉的話,我忍不住看了一眼,像這樣的臺詞在診間不時上演著, 頻率呢?要形容的話就是有點膩的程度。
「不是我不開,是不需要,這樣的傷口通常不是靠吃藥好的。」醫師一邊說著一邊朝病人走近。「這個傷口多久了?有沒有其他慢性疾病?」
「這兩天吧?......不清楚欸,平常都是她自己和外傭住的,我們沒有住一起。」醫師又問了幾個病人的生活習慣等等問題,家屬則是一慣的說不知道,兩三個問題過後,假日孝子的輪廓慢慢在我們的眼前浮現......
醫師放棄提問,觀察了一下傷口,轉頭對著家屬說:「你們必須要學習換藥方式,這樣程度的壓瘡還不算太嚴重,換一陣子可以好的。」
「還是可以讓她住院?在醫院換藥我們也比較放心。」
這樣的要求理所當然的被我們拒絕:「我們必須把病床留給更需要的病人。」
「那......阿梅!你去學,要好好地學、看清楚!阿嬤平常都是你在顧的喔,妳要是換不好,阿嬤傷口感染了就麻煩了!」阿梅是從奶奶一進來就在一旁安撫她的外籍看護工,看起來乖乖的,話不多。
「好~老闆。」外傭認真地看我們操作無菌的換藥方式,家屬則在遠處觀看著這一切,彷彿一切事不關己,與一開始積極的模樣有些矛盾。
家屬隔岸觀火的態度讓我感到有點煩躁,當然,以自己的立場又無法多說些什麼。確認過阿梅學會了換藥方式後,我們預約了下次回診查看傷口的時間,家屬不斷地道謝將奶奶扶出診間。
「護理師,這個預約單還妳。下週假期結束我就要開始上班,這個時間我沒有辦法配合。」家屬很有禮貌地將單子雙手奉上。
我看了一眼一旁坐在椅上的奶奶,她對我點頭、笑了一笑,不知道她能不能了解這句話的含意在於她的傷口之後必須要自求多福呢?
「可是,我們擔心奶奶的傷口會有變化,希望您無論如何至少要再回來看過一次。」聽到這些話,家屬的表情有點僵硬,嘴角還保持著一點弧度,畫面挺不自然的,我知道他在猶豫。
「我會自己約的,唉可是我真的很忙......好啦我再約,我再想想辦法。」家屬開始皺眉並若有所思的喃喃自語了起來,轉身離去......
其實不等他說完,我已經知道結果,但很現實的是,只是「知道」無法改變什麼,妳無法左右病人及家屬的決定,即使妳知道怎麼樣對病人是最好的。
然後,以這樣的體會做為人生中的借鏡,提醒自己該如何對待身邊的人。
有時也會想,會不會多點關心、多點提醒,奶奶就不會整天只是坐在電視機前面發呆看電視,忘了活動?會不會其實,她更想要自己的子女替自己換藥?有沒有可能,奶奶也很擔心自己的傷口,想要回診又擔心麻煩兒女而作罷呢?
這些問題,在腦袋裡一閃而逝,無法停留太久的時間,緊接著又是下一位病人......
專欄介紹:
門診護理師,因單位性質見過百百種病人及家屬,也看過不少有趣的求診情境。提起畫筆是為了分享工作 、分享生活、分享觀念,讓大家了解培養一位醫護人員背後所需要的努力、犧牲以及過程中的成長、收穫。
更多內容請至【醫院生存筆記】/【部落格】/【hospital_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