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內湖發生駭人的隨機殺童案,消息傳出可說是震驚社會,甚至引發公憤。據初步調查,懷疑嫌犯是因吸安出現幻覺,進而導致殘殺行為。警方透露,該男子是轄區內毒品列管人口,由於長年吸毒,造成情緒暴躁,宛如不定時炸彈。
其實每天打開報紙,不時可看到和嗑藥相關的新聞,很多人或許納悶,明知吸毒會嚴重影響生活,造成家庭破裂、經濟拮据、健康惡化,甚至入獄坐牢,為何當事者仍執迷不悟,表現有如飛蛾撲火?
其實現今的神經科學已證實,毒癮如同高血壓、糖尿病般,是一種慢性化且極容易復發的腦病,非單純意志力薄弱,難以拒絕環境誘惑所致。
國際知名的學術機構-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在其發行的宣導刊物中就明確指出,吸毒常是因好奇心、同儕壓力,或為了放鬆、提神、止痛、提高性能力等才開始。起初,使用者總認為自己能隨意控制需求,卻不知大腦已逐漸遭受侵蝕,最後陷入欲罷不能的困境。
臨床研究發現,吸毒成癮者的腦部會有以下的現象發生:
●神經元之間的「對話」中斷:腦細胞的訊息交換需仰賴神經傳導物的遞送與接收,毒品會破壞腦部的正常分泌,干擾上述過程的進行。
●腦部報酬系統的混亂:負責人類愉悅感受的邊緣系統,會因毒品的持續進入人體,產生抑制多巴胺分泌的物質,結果導致吸毒者需不斷增加使用量或頻率,才能達到原先舒服、愉快的程度,也就是俗稱的「耐藥性」。
●局部區域的受損:腦部造影顯示,吸毒者的大腦中掌管判斷、決策、學習、記憶與行為控制的區域都出現萎縮,學者相信這與毒癮者何以會出現類似強迫症的偏執行為,不顧一切去尋求毒品有密切關聯。
雖然吸毒造成的腦病變屬不可逆,但有毒癮者並非就像被宣判無期徒刑般只能坐以待斃。專家指出,透過服用醫囑藥物,可協助個案緩解戒癮時的身體不適,降低對毒品的渴求程度。另外,若再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調整對自我與毒品的非理性思維,學習辨識高風險情境,強化戒癮動機,將會提升整體介入的療效。
吸毒不僅戕害身心,連帶也引起諸多公共衛生(如愛滋病、肝炎感染)、社會安全(如竊盜、搶劫、家暴等)問題,付出的代價很大。
所謂「身癮易戒,心癮難除」,毒癮雖能夠治療,卻可能要做長期,甚至是終生奮鬥的打算。因此對於毒品切勿貿然嘗試,以免短暫的歡愉換來一輩子的痛苦。
(圖片來源:flickr obviously_c)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