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暴力事件頻傳,如何和孩子談精神病? | 健康遠見
人際

暴力事件頻傳,如何和孩子談精神病?

【專家觀點】
暴力事件頻傳,如何和孩子談精神病?

日前於飯館用餐時,碰巧電視正播報北市內湖隨機殺童案的後續發展,除警方認為兇嫌疑似有精神病外,在模仿效應下,北捷新北投車站和新北市的樹林區也陸續發生精神病患砍傷警察、清潔人員的意外,一連串的暴力事件,不禁引發民眾的恐慌。

望著螢光幕前被害人受傷流血的景象,著實令人感到怵目驚心。此時,隔壁桌的小男孩天真地詢問母親:「媽咪,什麼是精神病?」或許職業病作祟,我不禁豎起耳朵,聆聽她會如何答覆。「精神病就是瘋子,看到這種人要趕快走開,否則會很危險,知不知道?」鄙視的語氣,讓我有些錯愕與失望。雖然孩子聽完後依舊嬉戲,但透過家長的「機會教育」,相信諸多誤會已深植心中。

在過去,礙於醫藥水平的落後,精神病總被穿鑿附會為鬼神作祟或附身,相關症狀更被視若毒蛇、猛獸般可怕,因此造成患者多飽受歧視與不平等待遇,虐待、監禁或遺棄等事件時有所聞。

然而,隨著診療技術進步,已被證實與基因遺傳、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腦傷、生活壓力等有密切的關連,且在妥善的藥物、外科手術、心理治療與社會支持搭配使用下,也有復原、痊癒的機會,回歸社區生活與就業並非不可能。但衛教觀念的缺乏仍使大眾傾向談病色變,引以為恥。

一般來說,精神病患的偏差思考、怪異言行或不當的情緒表達,常會令人側目,而孩子更易感到好奇或疑惑。為避免迷思所引發的無謂焦慮、恐懼,甚至反應過度,如何協助孩子瞭解精神病的本質,明白純粹是一種可醫療的疾病,而不應帶有色眼光去看待,實有其必要性。

當家長欲與孩子討論精神病時,首先需對該課題有充分認識與抱持理性態度。針對常見的疑問(如:何謂精神病、誰容易有精神病、病因等)事先作功課,才能傳達正確資訊。通常解釋精神病如何影響個人時,將其與生理疾病相比會較淺顯易懂。

例如:許多人因傷風或流行性感冒而生病,卻很少會嚴重到罹患肺炎。傷風對於患者的社交、職業活動影響有限,但惡化為肺炎時,除例行服藥外,且需立刻住院處理,否則死亡率高。同樣地,悲傷、焦慮、憂鬱、暴躁易怒或睡不著,對多數人來說,稀鬆平常。但這些感受若變得非常強烈,持續時間過長,且開始干擾學業、工作與人際關係時,它可能就是精神病的徵兆,若能即時接受治療,將可預防意外的發生。

為讓孩子在談話中放鬆心情與有效學習,互動過程需注意以下原則:

一、以坦白、開放的方式進行溝通,分享個人經驗,莫特意隱瞞或誇大事實。

二、講述內容需考量孩子的年齡與認知發展,舉例以能貼近實際生活為宜。

三、當孩子覺得安適、愉悅時才開始討論,並鼓勵發表感想或意見。

四、隨時觀察孩子反應,評估理解度。

五、當孩子感到混淆或不解時,應放慢速度或回到前頭說清楚。

吸收有關精神病的知識,可引導孩子建立正確概念,改變錯誤的刻板印象,懂得發病警訊及早期介入的重要,且能廣泛瞭解與同情患者的遭遇,進而願意伸出援手。有鑑於此,家長應善用機會教導,澄清誤會,且以身作則,長期下來,或許精神病的汙名化才有消逝的一天。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