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家們探測到藏在空氣裡的奧妙時,在原子領域的這個新發現讓他們興奮奔走。他們開始深入研究空氣的奧妙,宇宙射線以及宇宙輻射便成為他們頻繁使用的辭彙了。
已故的詹姆斯.簡斯是最早注意「宇宙射線對人類影響」的科學家之一。他寫道:「宇宙射線大量射向地球……每秒能分解每一毫升大氣中的20個原子,以及我們體內數百萬計的原子,但是我們還不清楚宇宙射線對生理的作用為何。」
1935年,美國最尖端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教授說:「宇宙射線是從四面八方投射而下、數也數不清的某種能量彈(光子、電子,或兩者皆有),落在地表生活的人們頭上。」
1939年布萊克特教授稱:「地球正在被極高能量的原子『瘋狂轟炸』……但我們對於宇宙輻射對人類的影響幾乎一無所知。」
《不斷創新》(Continuous Creation)一書的作者布朗菲爾德,在書中設法說明生物如何以空氣維生。他以樹為例,說道:「樹木的生長,大都仰賴空氣而非土壤……每一次變化,光子、中子及高速旋轉的電子會在原子內部發生新的空間重組,電子的每一次更新或代謝,都會產生共振……以建立高質量的原子……這些反應是電學領域的,因此使用化學方法來研究分析根本沒有用,也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現代科學所指的宇宙輻射,就像瑜伽的普拉納,或是中國人所談的「氣」,都是一種生命能量。經由儀器測量及紀錄,已經毫無爭議地證明了輻射源的存在,使用的測量工具包括:蓋革計數器、宇宙射線儀及靈敏的驗電器,尤其是攝影感光乳劑。
假如生命是上帝,那麼呼吸就是在上帝之內,為上帝所有。隨著每一次呼吸,我們都與神聖的存在更緊密,遠超我們的想像。生命本身的祕密,所有的祕密,都可能在研究生命氣息的過程中被發現,如《創世紀》第二章第七節:「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我們看到,在輻射中,物質轉變為射線。俄國科學家拉霍夫斯基說,星星具有放射性,其中的各種礦物質會源源不斷地以宇宙射線的形式傳向太空。當宇宙射線撞到宇宙的另一部分,它們會物化為看得見的礦物質,而這些射線也是源於這些礦物質。
我們身體細胞的染色體一直處於宇宙射線的轟炸中。染色體吸收這些射線,並把這些射線轉變為(1)活力電流、(2)神經和腦部電流,以及(3)各種礦物質的電子。我們身體的細胞就是靠這些礦物質滋養。
多數人的「去礦物質」飲食會流失體內很多元素,但他們看起來還是很健康,很有活力。他們的礦物質從哪裡來的呢?答案是宇宙射線。假如他們是仰賴食物供給礦物質,就會因為「去礦物質」的飲食而很快步上死亡。事實是,儘管礦物質流失了,但他們仍然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宇宙射線吸收礦物質,而不是從他們的去礦物質飲食當中獲取。我們的身體如果沒有宇宙射線的滋養,很快就會枯萎消失。因為,人類一直都是食氣者。
(原文刊載於希爾頓.赫特瑪 Hilton Hotema《人本食氣:重返人類最適飲食及無病生活》一書/橡實文化出版)
專欄介紹:
大雁出版基地,一個支撐成熟編輯人獨當一面、有利中小品牌生存發展的書業基地。
更多內容請至【橡實文化臉書】/【大雁出版基地臉書】/【大雁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