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樂是每個人每天生活的主軸,不論是追求成就、追求新奇、煩惱的化解、壓力的解除、休閒娛樂、品嚐美食、與好友聊天……等等不一而止,均是每天生活中追求快樂的來源。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的努力,就可以保證獲得生活的快樂感受。一句頗具真實性的流行話語:「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意味著人生不愉快是常事,那愉快呢?是否就只是剩下的十之一二而已?
有些人易於感受挫折,有些人總覺得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讚賞,有些人不喜歡探索新事物,有些人甚至害怕到新的環境去,有些人賺了錢總覺的賺的不比別人多,有好衣服總是覺得趕不上別人來的流行漂亮,有些人總覺得錢是不夠用,有不少人容易緊張易生煩惱,有不少人對所擁有的不滿足,一直從事無止盡的追求……等等,均顯現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種種面向。
有些人樂於追求新事物,新探索,例如喜好登山,好走未曾走過的山路,甚至好於冒險,登高山或好買彩券,甚至好賭博,而得到無止盡的快樂。科羅寧哲(Cloninger)等人以為這種新奇事物的探索是人的一種天生的個性特質(註一),我稱它是一種性情本性。
馬修和布特勒(Matthews & Butler)的研究結果(AJPA, 2011: 145, 382),發現多巴胺(一種腦內神經介質)的受體(腦細胞上的介質接受器),其結構多型性(基因變異所決定的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中,若它的基因有7R(48鹼基對的基因片斷的7個重覆片斷的組合),在人類祖先由非洲出發而移動(移民)的距離比基因有2R的族群更遠,亦即其探索性是更強的。
王(Wang)等人也發現(AJHG, 2004: 74, 931)DRD4的7R基因在非洲與亞洲人比美洲人較少的。神經生物學的研究發現(J Neurochemistry , 1995: 65, 1157)腦部前額葉的DRD4 7R的受體會使前額葉腦皮質對整體腦活性之調抑作用減少40%至80%。這說明前額葉皮質調抑作用的減少使個體的探索性本性增強。因此可以說,個體具有DRD4的7R基因者是探索性強與衝動性高的人,他們傾向於從事新奇事物的探索而得到樂趣與快樂。
另外,利席(Lesch)等人研究發現(Science, 1996:274,1527)色胺酸(或血清素)(一種腦內神經介質)是經由血清素轉移受體(transporter)再吸收回神經細胞的調控神經突觸內的色胺酸濃度。
此色胺酸轉移受體(一種蛋白質)的基因(代號為SLC6A4),有長(L)、短(S)的兩種多態性(5-HTTLPR)的結構,其中S型基因結構者,色胺酸的再吸收力較低,故突觸內色胺酸濃度相較於L型基因結構者為高,這種高濃度色胺酸的突觸會強化色胺酸受體細胞的作用,有這種基因結構的人會產生強度的負面情緒(不愉快情緒)例如,發生高度焦慮,多煩惱,易緊張,生性容易害怕(註二),為什麼有人的性情本性是容易緊張容易焦慮不安,容易害怕,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即5-HTTLPR基因為S結構者)。
顯然具有此基因結構者,天生性情就偏向高而多的負面情緒,也就是生性較不愉快的人了。
假若一個人具有7R的DRD4基因,又具有S型的5-HTTLPR基因,可想見他的人生可能會長期處在一個兩難的情境下,也就是一方面好於探索新鮮的事物(情境),另一方面又容易緊張害怕挫折,害怕受傷害。可以說,這種人的兩種人格特性之性情本性(好奇/好動與怕受傷害/易緊張),會使他長期處在一種好探索、好動又焦躁不安致坐立不安情況,也就是追求探索的快樂,同時也有不安害怕的雙重情緒存在。
這是一種容易導致挫折不安的性情本性,如果一個人他有7R的DRD4又有L型的5-HTTLPR,則他可能是處於無止盡的追求之中,他會一直追求愉快或新鮮事物又不懂得害怕,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心境,無止盡向前衝!雖然會有短暫的愉快,但不會持久,因為一下子他又要追求下一個新鮮的事物,他顯得多變,易衝動。除了追求獲得一種強烈但短暫的愉快之外,可能是只會無厘頭的忙而好動而已。
若一個人先天具有5-HTTLPR的L型基因,而沒有DRD4的7R的基因,那麼他可能是終日恍恍不安,保守,不敢參與活動,又一直無法享有愉快的心情。
研究發現,東方(亞洲、遠東地區)(註三)的人口中S型5-HTTLPR的人比西方人多,但社區裡焦慮症與憂鬱症的人卻比預期的少,主要理由是遠東的東方民族具有集體主義性的文化內涵,亦即有多元、豐富又互動密切的社群(例如家庭、鄰里情誼)使一個人有強烈的社會支持與歸屬感、不容易發生孤單的情境與感受。因此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漸漸增強漸漸普遍的東方社會,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社會上焦慮症與憂鬱症的人會越來越多(也就是未來不愉快的人發生得機會將越來越多)。因為社會族群的保護力(例如家庭關係、鄰里關係)會越來越稀薄。
S型5-HTTLPR的人未來未能由社會族群得到那種歸屬與互相支持的文化保護,將直接展露其焦慮、不安、害怕等等神經質的性情本性,若生活環境發生生活上的任何挑戰與壓力,就容易產生持久性的不愉快情緒,而容易衍生焦慮症與憂鬱症的持久性的不愉快心境。
現代的台灣社會,為求生活的快樂,不致落入焦慮、憂鬱不愉快的生活色調,有必要著力於「明心見性」、「駕性圓融」的心腦操練功課(註四),亦即由日常生活的心理反應,瞭解自己腦部反應的性情本性,用功操練天生性情反應的方向與強度,使能駕性得宜而處事得以圓融。
另外是要在個人主義生活方式普遍化的當代生活中建置骨肉親家族以外的三五成群精健(精神健康)家族,長期的加以經營,使一個人在現實中增強社會群組互相支持、互相關懷的厚實力道,以補強當代生活中人際疏離因之而衍生「社會孤島」現象(註五,註六)。
註一:Cloninger, C. R., Przybeck, T. R., & Svrakic, D. M. (1991). The 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US normative data. Psychological reports, 69(3), 1047-1057.
註二:Sen, S., Burmeister, M., & Ghosh, D. (2004).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 serotonin transporter promoter polymorphism (5‐HTTLPR) and anxiety‐related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B: Neuropsychiatric Genetics, 127(1), 85-89.
註三:Chiao, J. Y., & Blizinsky, K. D. (2010). Culture–gene coevolution o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nd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7(1681), 529-537.
註四:胡海國: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mhf.org.tw)出版。台北,2014年5月二刷。
註五:胡海國:精神樂活(一)、(二)。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mhf.org.tw)出版。台北,2014年6月初版一刷。
註六: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mhf.org.tw)出版。台北,2014年三刷。
(作者為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