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以時間醞釀出「家」的風味:醃梅子 | 健康遠見
飲食

以時間醞釀出「家」的風味:醃梅子

【專家觀點】
以時間醞釀出「家」的風味:醃梅子

「如果可以用味道區分出產地,全球化的爭議應該會少很多吧?」

我這樣想著,嘴中塞進一粒醃梅,酸勁瞬間讓嘴型變成菊花,且梅子的酸有著後韻,一點一絲慢慢被「擰」出,過癮極了。我清楚知道這粒梅子產於台灣,因為是本人在去年親手摘採的成果,然而市面上的其他醃漬梅品,我卻無法確認是否產於台灣,因為梅子經過加工後,風味已太複雜。

「青梅沒辦法生吃,無法用滋味辨識品種和產地,況且經過加工後,梅子的味道更無法突顯產地。」梅農朋友和我聊到全球化對產業的影響,告訴我許多農產品都可談風土滋味,但這個理念難以落實在梅子產業,讓他對台灣梅子的未來感到不樂觀。尤其數十年前中國開始出口梅胚,也就是為了加工所生產的高鹽度梅子半成品,除了影響原本外銷到日本的市場,近幾年也進入台灣的食品加工業,我查了農糧署近十年的產量報表,梅子的數量確實逐漸降低,這該怎麼辦?

「既然要談味道,加工品的味道不能有地域性嗎?」我這樣想著,撇除梅子本身,醃漬梅會受到食鹽和砂糖影響,不同程度的比例搭配和醃漬時間,可以產生不同顏色、口感及品質。既然如此,雖然台灣的鹽和糖多為進口品,但依舊能找到小量的生產者,且各有特色,譬如晶糖、砂糖、日曬鹽、鹽花等,醃漬出的梅子應該不同於市面的產品。

此外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可有地區性,譬如台東產梅也產稻,可以用台東稻米釀的米酒浸泡台東的梅子,譬如甲仙小林村的十年老梅膏,以時間醞釀出的特色,也是梅類加工品的特色,類似這樣的手法,除了趕上故事行銷的趨勢,同時也是一種在地滋味。

況且我不相信梅子加工品的風味和品種無關,農試所曾經分析台灣的大青、山連、長藤、桃形梅、胭脂梅、萬山等梅種,彼此間的檸檬酸和糖分都有差異,加工後味道又怎會相同?或許問題只在於我們是否在意那「細微」變化,是否願意用「風味」記錄文化。

我相信當全球化成為不可擋的趨勢,地方性的角色也愈來愈顯著。至少論起梅子加工品,我向來認為自家的最美味,因為有著「家」的味道。

清明已過,應該出門買梅子,準備明年的醃梅了。

(作者徐仲為食材達人、營養師;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4年4月10日《聯合報》)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