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的哲學理論來自「數論」派哲學。《瑜伽經》是應用哲學,是實踐。《瑜伽經》往往直接承受、引用數論哲學的概念而不加解釋,所以要真正了解《瑜伽經》,就必須先學習「數論」。「數論」中有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所有的「物」(包括我們的心理作用在內都是物)都具備三種「質性」,即悅性、動性和惰性。
悅性是光明的、能光照的、輕盈的,不會讓身體、食物、心情變得沉重。動性是活動的,會使你變得更積極參與的,想吃這個、想做那事、想跟某人接近等等。惰性是沉重無活力的,可是當惰性輔佐悅性時,它會令你穩定、有定力。若是惰性侵凌悅性,就會產生過量進食、心念沉重、身體濁重等情形。
宇宙中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由這三種質性所構成,不論是原子、心理、日月等等,無一例外。這個東西和那個東西不同,就是因為這三種質性的組合比率不同。那麼究竟哪些是算悅性、哪些算動性,而哪些是惰性呢?這都是相對的。
例如,氣身層相較於肉身層來說,是悅性的。但是氣身層的悅性,又不如樂身層。我這個念頭算是悅性、動性,還是惰性呢?答案是:每一種質性都有,沒有純悅性的,也沒有純動性或純惰性的。如果我們的氣變得比較粗重,就是氣的動性和惰性壓過了悅性。任何的心理狀態、情緒、人際關係、說話的語氣,你都可以決定是要讓它變得比較偏悅性、動性或是惰性。所謂善於言辭,是知道在什麼場合、對什麼人,該用哪種質性的語氣來說話。
又如我們的食物,也是三種質性都有。其中會讓人覺得輕盈、帶給人能量的食物是偏悅性的;辛辣類的是偏動性的。不要認為不是悅性的食物就不好,辛辣食物、各種香料對消化是很重要的。粗糙的食品是偏惰性的,如果你粗糙食物吃得太少就容易便秘。印度烹調的秘訣是讓許多香料充分融合,所以你吃到的是整體的口感。不善於烹調的人,煮出來的食物讓人嘗起來香料是一一分離的。而有些印度人吃東西只追求香料的刺激口感,反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滋味,如此烹調出來的食物就是偏動性的。
我覺得當今印度男士的衣服比較偏惰性的深色,而不是悅性的白色。不過,你可不要認為惰性就必然是不好的,譬如說假如沒有惰性的話,你的身體就不會有重量。在目前這個階段,你還是需要腳踏實地,惰性還是有作用的。不過惰性是要能為悅性所用,而不是讓惰性壓過悅性。
《瑜伽經》第二經是帕坦迦利對瑜伽所下的定義。威亞薩所下的定義:「瑜伽即是三摩地。」瑜伽的意義就是三摩地。這裡帕坦迦利說:「瑜伽乃心地心念之止息。」換言之,這也就是三摩地的意義。所以三摩地就是控制心地和「心念」。「心念」就是心地所起的種種活動和作用,就是心地所起的轉化、轉變。
所謂受控而「止息」,在有些文本中被翻譯成「壓抑」或「限制」。我們以為絕非壓抑,也不是限制,也不是沒有「心念」。簡單地說,我們這裡所謂的受控,是一個如下的過程:心的注意力由向外攀緣,改為往內探索追尋,「動性」和「惰性」的心念消融於心地中,所以「心印」的識浪就不再起伏;因而分辨出靈性的本我和「布提」之不同,以及三摩地也會在心地中留下它的心印,最終,在非智三摩地的境地,本我安住於自己的本性中。靜坐者到了這個境地,當他睜開眼睛面向外在的世界時,一切「心念」都受他所控制而得到止息。
有了這種控制的本事,你的心力只會變得更強大。
(原文刊載於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Swami Veda Bharati《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一書/橡實文化出版)
專欄介紹:
大雁出版基地,一個支撐成熟編輯人獨當一面、有利中小品牌生存發展的書業基地。
更多內容請至【橡實文化臉書】/【大雁出版基地臉書】/【大雁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