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妻子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接受美國《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的記者專訪,說明自己為何要花費數百萬美元創建集教育和醫療於一身的免費私人學校。
(圖片為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她坦承過去擔任輔導義工的經驗,讓她瞭解到貧窮、家庭不穩定對兒童大腦發育可能帶來不良影響,進而衍生許多適應問題,故希望藉此幫助這類的孩子能健康、安全與快樂地生活,擁有不同的未來。其無私奉獻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
根據「兒福聯盟」先前的統計,台灣地區的高風險家庭有漸增的趨勢。其多半是貧病交織,加上婚姻關係糾葛衝突,處境可說是搖搖欲墜。值得注意的是,當中有將近六成二的孩子得不到家人關愛,需求經常被忽視,甚至被當成出氣筒或惡意遺棄,個人的生活、就學與身心健康均受到嚴重衝擊,未來發展堪慮。
然而,家庭經濟困頓,又缺乏相關協助,除會殃及孩子的生存與安全外,一篇曾發表在國外「健康與社會行為期刊」的報告也指出,孩子容易出現諸多反社會行為。且隨著年紀增長,家境若未見進展,偏差的言行還會變本加厲,甚至因積重難返成為輾轉出入監所的罪犯。
在該研究中,加拿大亞伯達(Alberta)大學的社會學家,針對一份收案時間長達15年,且目的在瞭解全美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資料進行分析。該調查共包括7000名以上的個案,年齡都介於4至14歲,參與的孩子與超過3300位母親期間都接受6次左右的訪談。
結果發現,相對於家境小康或優渥的同儕,生長於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似乎有較多欺負弱小、虐待動物、破壞物品、詐騙、說謊等表現,憂鬱指數偏高。若往後依舊清寒,比起從未貧窮過或已脫離貧窮者,其上述乖戾行徑會持續存在,且有過之無不及,但憂鬱程度卻不升反降。
另外,家庭收入的增減與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有顯著相關。當經濟困境於童年早期獲得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會有好轉的傾向,但反之則愈加惡化。研究者表示,若以生物嵌入(biological embedding)的觀念來解釋,個體生命早期遭遇窮困,無形中便激發與強化其攻擊、破壞等競爭本能,一旦形成習慣性舉動,便再也難以抑止。由於該階段為發展的敏感時期,任何傷害都可能造成深遠影響,故如何防微杜漸便很重要。然而,其也認為貧窮只是表象,背後真正造成經濟拮据的因素,如父母離婚、失業、生病才是實際需關注的課題。
有鑑於此,為保障未來主人翁的福祉,或許政府應對貧苦家庭投入更多社會資源,透過輔導、救濟、教育等措施,協助其早日脫離困境,生活步上正軌。而一般民眾不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除歡迎踴躍捐輸外,也可以參與相關的扶助社團,積極從事志願服務的工作,相信只要適時拉他們一把,讓小朋友能在健全環境中長大,將可避免以後更多社會成本的付出。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