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指腦部供血受阻而迅速發展成的腦功能損失。其發病時徵兆少,預警性低,且致死率高,故又被稱為「隱形殺手」。就算能即時獲救,保住性命,多數患者仍會有嚴重程度不等的肢體、語言或認知等方面障礙,有的甚至生活無法自理,需完全倚賴他人照料。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中風名列我國的十大死因前三名,僅次於癌症與心臟疾病。若以健保署申報的資料推估,國內每年約有8萬人中風,且新增人數逐年攀升,近來還傾向年輕化,這樣的趨勢對個人、家庭生計和醫療資源構成極大的負擔。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避免罹患中風,儼然已是現代人需正視的課題。不久前,美國中風協會(ASA)於洛杉磯召開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當中有學者發表論文指出,只要能規律運動,且晚上睡眠充足,就可以顯著降低中風的機率,值得大家參考。
該研究由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阿茲志‧賽克薩斯(Azizi Seixas)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於2004至2013年期間,以問卷訪談的方式,針對一般民眾進行大規模的調查,目的在找出能預防中風的保護因子。
這項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將近29萬份,參與的個案半數超過45歲,提供的訊息主要為自身的健康狀況和生活型態。
結果發現,夜眠時數、運動量皆和中風的發生率關聯性高。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相對於其他人,每晚能睡7至8小時者,中風的機率少了25%。另外,若能搭配每週運動(例如快走、跑步、游泳、騎車或從事園藝活動等)3到6次,每次持續半小時至一小時,預防的效果會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晚上睡覺少於7小時與超過8小時者,中風的機率會比其他人高出22%和146%。無論是睡不夠或睡太多,似乎都會助長中風的發生。
研究者表示,睡眠與運動對維護健康的重要雖廣為人知,卻容易被忽略。短期內也許沒感覺,但經年累月可能帶來深遠的影響,比方說中風就是常見的傷害。
有鑑於此,其建議平日要養成運動的習慣,而每晚儘量睡足7小時,不要老是熬夜與賴床,相信持之以恆,將有助遠離中風的威脅。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