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人口約有4億2,200萬人,而台灣糖尿病罹患人數也飆破170萬人,此型糖尿病在全球各地的病患人數持續上揚,必須高度重視。第二型糖尿病最麻煩的就是它所導致的併發症,像是視網膜病變,最後可能會失明;或由於神經病變、末梢循環不良,最終可能需要截肢,以及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增加等。此外,高血糖還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糖尿病患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長久以來,不管是醫界或一般人的觀念裡,第二型糖尿病一旦確診,便屬於終生性的疾病,無法治癒,只能經由注意飲食和持續用藥來控制病情。但是2016年3月底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泰勒(Roy Taylor)教授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患者如果接受兩個月低熱量飲食,竟然可以逆轉糖尿病病情,刷新大家的眼睛。
一般成年人,每日應該攝取約1,800~2,000大卡熱量,在泰勒教授的實驗中30名糖尿病患者,被要求每天僅能攝取約600~700大卡熱量,飲食內容包含3餐低糖的減重奶昔(diet shakes)與240公克不含澱粉的蔬菜,約莫等於一份午餐的熱量,對一般人而言,確實不容易做到,而且還要顧及營養均衡,以及病人有無身體不適,當然,若有使用藥物的人,也要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藥量。
在歷經兩個月低卡飲食後,接下來的2週雖然恢復正常飲食,受試患者仍被建議攝取健康食物與適當份量,攝食總熱量比實驗前減少約1/3。研究結果發現,30名受試患者中,其中有12名糖尿病病史少於10年的受試者糖尿病情出現逆轉,持續半年後再次評估,所有受試患者的體重並沒有復胖,且之前糖尿病情逆轉者,也都沒有再出現糖尿病的症狀。此研究結果亦足以與泰勒教授在2011年的研究報告相互輝映,這項研究結果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無疑是一大喜悅!
泰勒教授目前已開始更進一步的大型臨床研究計畫,共有280人一起參與,而此研究報告的結果,即將於2018年發布,潘老師也會緊盯著,為大家報導最新的醫療資訊,請放心。
上面所提到的,2011年6月泰勒教授發表在《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的研究報告是:剛被診斷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透過2個月低熱量飲食(Low-calorie diet),也就是每天僅攝食600大卡的熱量,可以降低胰臟和肝臟內的不正常脂肪含量(也就是脂肪胰和脂肪肝),進而使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
在持續低熱量飲食八週後,糖尿病症狀竟然可以痊癒,即糖尿病的病情是可以逆轉消失,甚至往後都不再需要服用任何降血糖藥物。顯然,脂肪胰是可以造成胰臟功能出現不正常,就像脂肪肝可以造成肝硬化及肝壞死一樣(雖然只是少數),看來內臟脂肪堆積,對人體是非常不好的。
這項2011年的小型研究,共有11名第二型糖尿病初期患者,其病史均未超過四年,他們平均BMI值約為33.6。低熱量飲食食譜,包括液態減重配方飲品(約含510大卡熱量),內含46.4%的碳水化合物、32.5%蛋白質及20.1%脂肪,還有維生素、礦物質和一些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其他則是3份不含澱粉的蔬菜,加起來每日總攝取熱量約600大卡。此外,參與試驗者被要求每天都要喝下至少2公升的水分或不含熱量的飲料,也被研究人員要求必須每天維持運動的習慣。
潘老師針對泰勒教授這兩次試驗的受試樣本,製表作一比較,讓讀者們更能一目了然:
(點圖放大)
實驗數據分別於低熱量飲食攝取1週、4週及8週後測得,而在低熱量飲食第一週後,受試者的空腹血糖濃度就已經全部回復正常。8週後胰臟的核磁共振造影(MRI)結果也發現,他們胰臟內脂肪含量從8%降至6.2%;肝臟脂肪量也從12.8%降至2.9%,成效相當顯著。結束兩個月低熱量飲食後,受試者隨即恢復正常飲食,但三個月過後,11人中已有7人不再出現第二型糖尿病症狀。於是泰勒教授才接著進行第二步實驗,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30人實驗,結果依然令人喜悅與振奮。
除泰勒教授外,2015年11月由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納森(David M. Nathan)醫師,發表在《糖尿病與內分泌學》(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期刊,一篇長達15年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對於預防糖尿病高風險群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節食與運動的生活型態(lifestyle intervention),其降低血糖的功效,更勝於傳統降血糖藥物metformin。
該研究調查分析1996年至2001年間共有2,776名受試者,包含體重過重、肥胖、血糖偏高的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並隨機分為3組-生活型態介入組、每日服用兩次850 mg metformin組及對照組。試驗3年的期間,相較於對照組,生活型態介入組最後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大幅下降了58%,而服用metformin組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則是降低了31%;而15年後,和對照組比較,生活型態介入組和metformin組的糖尿病發生率分別降低了27%與18%。
那一定有人會問,除了少吃、多動,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要怎麼做,才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呢?潘老師有以下幾點建議:
1. 維持理想體重、少吃加工肉品與食品,調整生活壓力、避免高壓環境,保持良好運動習慣。
2.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豆類含有更多的纖維素和蛋白質,且升糖指數(GI)也比白米飯低,故可用豆類取代部分米飯做為主食。
3. 2012年4月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多吃蘋果、藍莓和梨子等富含類黃酮(flavonoids)的水果,能夠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4. 2012年7月的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報告則顯示,食物中攝取較多硒(selenium)的民眾會比攝取較少硒的民眾減少24%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含硒的食物有海鮮、堅果、大蒜與海帶。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