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別人用很「過癮」來描述心情時,顯而易見一定是做某件事讓他感到快樂和滿足。然而,當「過癮」逐漸演變為「成癮」,那就「代誌」大條了。
所謂「成癮」係指高頻率、反覆地從事特定活動,可說是衝動控制困難的表現。由於減少次數、用量,或者突然中斷會令人渾身不對勁,故即使知道繼續這樣下去不好,卻往往還是沉湎當中,欲罷不能,故也算是一種強迫性行為。
一般常見的成癮症有菸癮、酒癮與毒癮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還有許多特殊的成癮症充斥於現實生活中,患者甚至因衍生的問題而遊走在醫院不同科別,其除有害身心健康外,也可能破壞人際關係,影響社會職業功能。簡介如下:
1. 手機成癮: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過度依賴的人目前正急遽增加,且也有年輕化的趨勢。當事者總是機不離身,並頻繁確認有無簡訊或來電,深怕自己漏接。另外,每天花太多心思在手機上,完全不顧時機、場合是否合適。
2. 咖啡成癮:
咖啡並非只是飲料,現今已成為休閒文化的象徵。雖然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精神醫學會未列為成癮物質,但臨床上確實有許多人喝習慣,隨時得來一杯,否則就會出現頭痛、疲倦與煩躁等戒斷症狀,注意力無法集中。
3. 甜食成癮:
果汁、汽水、冰淇淋、蛋糕等甜食固然好吃,但當中富含的糖分會活化大腦內的報償系統,激發血清素和多巴胺的釋放,讓人覺得「意猶未盡」,進而想再多攝取一點。若過於放縱,長期下來,飲食恐變為無甜不歡。
4. 購物成癮:
在媒體廣告的助長下,購物儼然已和享受、時尚劃上等號,有些人因而合理化瘋狂購物的行為,而動機並非真的需要,只是想藉此紓壓,填補心靈的空虛。當下雖能獲得爽快,提升自信,但事後卻常有強烈的罪惡感。
5. 賭博成癮:
俗語說:「小賭怡情,大賭傷身」,對於病態性賭博者而言,其會越賭越大,超出能力範圍,沒有所謂的停損點。最糟糕的是,因著迷於贏錢的愉悅與想翻本的慾望,連親友都騙,甚至靠非法手段賺錢,藉以獲得賭資。
6. 整形成癮:
當事者對自我身體以某汽車的品牌宣言「專注完美,近乎苛求」來形容最為貼切。其又被稱為「醜陋恐懼症」,總是在同一部位反覆進行整形手術,卻始終不滿意,接近妄想的狀態。普遍有自卑與缺乏安全感的特質。
7. 日曬成癮:
以歐美人士為主,且男性居多。當事者迷信褐色皮膚會較具吸引力,展現健美的模樣。但過度曝曬反讓其看起來很不自然,罹癌風險攀升。有專家認為,紫外線光能刺激大腦產生快感,強化這類個案對日光浴的狂熱。
8. 運動成癮:
當事者運動型式單一,即使天氣惡劣、病痛纏身或疲憊不堪,依然勉力而為,拒絕停止鍛鍊,對親友的勸告置若罔然。對他來說,運動的重要性遠超過一切。若因故未達到預定目標,內心會有愧疚感,終日坐立難安。
9. 社群成癮:
現代人很少不上社群網站,有的玩到渾然忘我,忽略其他該做的正經事。這類個案每天只關切上傳的貼文、相片有多少人按讚或回應,隨時忙著打卡,總是注意網站的統計數據,想知道是否變得更出名或更具影響力。
10. 性愛成癮:
高球天王老虎伍茲、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皆是知名的案例。當事者常不由自主地想到性,明知冒著極大風險且有嚴重後果(如家庭破裂、失去工作或名譽掃地等),卻仍耽於性愛,缺乏自律,後續常伴隨空虛與羞恥感。
人有趨樂避苦的天性,任何能改善情緒的物質或行為,其實都有機會因濫用而成癮,所以不可不慎。最重要的是,一旦成癮症纏身,勿以為靠意志力就能克服,畢竟這牽涉到複雜的生理、心理與環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故還是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如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與社工師等)的協助為宜。只要彼此合作,共同努力,確實執行處遇方案,相信將會有如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越來越好。
(圖片來源:gratisography)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