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塑化劑的毒? | 健康遠見
飲食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塑化劑的毒?

【專家觀點】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塑化劑的毒?

2011年的塑化劑事件,相信很多人記憶猶新,當時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技正,在台南市衛生局送檢的益生菌粉末裡發現了異樣訊號,經由反覆檢驗十多項原料,並且一再抽絲剝繭之後,發現原來是國內香料公司在起雲劑裡添加了磷苯二甲酸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塑化劑的檢出在國內食品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包括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果凍、果醬與膠粉錠狀類皆一一淪陷,影響範圍十分大,也造成了國人的恐慌。

塑化劑事件爆發時,林口長庚醫院也開設了一個塑化劑特別門診,民眾如果懷疑自己受到塑化劑汙染,可以前來掛號做健康檢查。還記得有個媽媽帶著國小低年級的兒子來求診,令我印象相當深刻。

這個媽媽手中帶了一包被衛生主管機關公布含有塑化劑的益生菌,她哭著說:「這家廠商訴求益生菌可以幫助腸道好菌滋生,所以我每天早上都要求兒子吃一包益生菌,沒想到卻害了他。」塑化劑對人體的影響之一是造成生殖器官病變,當我脫掉小朋友褲子檢查生殖器官時,媽媽又說兒子的生殖器官很小,再度號啕大哭,幸好最後孩子的健康檢查數據都是正常的,這才讓她放下心中的疑慮。

這個案例是因為長期食用某項黑心食品而來求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吃到塑化劑相關食品,但因為沒有固定食用,加上台灣人普遍不喜歡看醫師,通常病得不輕才會就醫。所以,實際上有多少人受到塑化劑的傷害呢?我們不得而知。

在塑化劑事件被揭發之前,或許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塑化劑跟起雲劑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業者把塑化劑添加在食品裡?其實起雲劑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通常是由阿拉伯膠、乳化劑及棕櫚油等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製成,功能是增加飲料或其他產品的濃稠感,外觀看起來霧霧的,讓消費者覺得口感很好。

塑化劑又稱為可塑劑,主要的作用是讓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 :PVC)軟化、可塑型,主要用於塑膠產品,例如PVC產品中的塑化劑可高達40%。塑化劑又分為長鍊及短鍊,長鍊通常使用於建築材料、地板材料、電纜、電線、室內裝潢、汽車內裝、玩具及食品包裝裡,而短鍊則是用在個人護理用品(如口紅、香水)、油漆、膠黏劑和腸衣錠等。

可想而知,塑化劑當然不能被添加於食品裡。既然塑化劑不能吃,為什麼卻被添加進食品級的起雲劑裡?這當然是某些廠商的違法手段,主要是因為起雲劑較不易保存,而且成本也較高,為了成本考量,而在起雲劑裡添加塑化劑,這種匪夷所思的做法,讓許多長期關注食安問題的專家都不禁搖頭。

食用塑化劑的後遺症

相信大家一定都很關心,既然塑化劑這麼毒,萬一不小心吃到會怎麼樣?塑化劑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屬於內分泌干擾素,會造成雄激素不足的作用,因此對於發育中的女童而言,可能會導致性早熟、長不高,對男童則會造成生殖器官短小、副睪和外生殖器畸形、隱睪症、青春期延後等風險。塑化劑不只會危害發育中的小朋友,大人也難逃其害,除了增加癌症的風險之外,成年男性還可能罹患不孕症、男性女乳症等,而女性也可能有子宮內膜異常增生等狀況。

雖然食品裡添加塑化劑的事件已暫時告一段落,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環境中的塑化劑仍然無所不在,我們可能深受其害而不自覺。舉一個常見例子來說,開車的人經常都需要加油,加完油後服務人員可能會送上一瓶礦泉水,很多民眾都直接把礦泉水留在車裡,等到口渴的時候隨時拿來喝。但在豔陽的照射下,沒開冷氣的車內溫度很高,寶特瓶的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材質在高溫烘烤下,就會釋出塑化劑。如果將本來放在車內的礦泉水喝下肚,就會遭到塑化劑的危害。

除了PET之外,聚氯乙烯(PVC)也有可能釋出微量塑化劑的疑慮。PVC常使用在保鮮膜、雞蛋盒、調味罐及水管等物品中,其耐熱材質為攝氏60度左右,如果把保鮮膜敷蓋在食物上加熱,就會把塑化劑一起吃進肚子裡。此外,小朋友的塑膠玩具、雨衣、雨鞋等都含有塑化劑。

想要避免塑化劑的毒害,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  常洗手:碰到塑膠材質的物品後,一定要徹底洗手才能拿東西吃。

•  多喝水:塑化劑多為水溶性的,會經由腎臟代謝,因此多喝水可以有效排除。

•  多吃高纖食物:部分塑化劑為脂溶性的,會從肝臟經由膽汁排除到糞便,多吃高纖的蔬果、豆類或五穀雜糧,能讓塑化劑隨腸胃道排出體外,也能發揮解毒的功效。

•  多吃各色蔬果:蔬果中含有維生素C及各式各樣的植化素,例如茄紅素(番茄、西瓜)、胡蘿蔔素(木瓜、南瓜、番薯)、花青素(葡萄、李子)、葉綠素及葉黃素(深綠色蔬果)等,這些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減輕塑化劑的毒害。

•  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大多以脂溶性型態存在,因此少吃高油脂食物及內臟,即可減少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累積在體內。

(原文刊載於顏宗海《食品不安全的年代如何自保?顏宗海醫師教你怎麼吃最安心!》一書/平安文化出版)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塑化劑的毒?_img_1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