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前總統在卸任前20多天(2016年4月26日),終於就國際移工對台灣經濟與長照的貢獻,說出公允之言,可惜未在任內,對在台50多萬國際移工應有的工作條件、工作權益、基本人權等給予法律保障,讓台灣對國際移工背負著負面形象,期盼民進黨新政府能對國際移工就人權保障上能有新的作為。
目前許多國家都面臨著少子化及高齡化的雙重衝擊,造成勞動力的短缺,影響到勞力密集產業及長照產業,因此他們在人口政策上,除採取鼓勵生育,更進一步鼓勵新移民,譬如亞洲鄰近的新加坡,200萬人口,以移民政策引進上百萬的白領及藍領階級移民,歐洲更以移民政策吸引東歐國家新移民進入,舒緩因長照人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家庭壓力、社會問題及對國家經濟生產力的影響。
即使對國際移工有較嚴苛移民政策的日本,面對高齡化老年人口已超過26%,長照需求非常高,社會上有超過1,300萬的隱形介護,每個月約有10萬的介護離職,首相安倍雖在新經濟第三隻箭上,提出以發展介護機器人方式來解決照護壓力,但仍難敵排山倒海的長照需求。根據2016年4月26日路透社報導,日本政府為解決人口老化帶來嚴重的勞力短缺問題,近日將「低調地」開放國際移工在日本工作的種種限制。
日本政府面對這樣嚴重的問題,執政的自由民主黨決定換湯不換藥,將不用「移民政策」而改用其他名稱,好讓國家可引進國際移工解勞動力燃眉之急。自民黨將儘快向國會提出,放寬國際移工在日本工作的種種限制,其中包括放寬簽證的發放和針對專業護理人士的工作證核發等。
台灣至少有78萬失能人口,我們需要大量長照基礎人力,但照服員卻僅有3萬多人,勞動部的國際移工政策將目前22萬多的社福外籍勞工視為補充人力。試想那有人力資源政策上,補充人力是主要人力的七倍之多,而更為國際人權組織所詬病的是,台灣對國際移工人權的忽視。
馬前總統在卸任前終於說出事實:「如果泰勞在同一天休假,台灣將有許多工程停擺,如果外籍看護都罷工,許多老先生老太太就沒有人照顧,」但他如果在任內真重視國際移工的重要性,為何僅讓勞動部在國際移工政策上,由3年工作年限放寬到今天的12年,並在某種條件下可延至14年,卻未對國際移工人權給予應有的保障,甚至沒有給予居留權,試想這些國際移工,一生能有幾個14年的青春?
進一步來看社福國際移工的工作條件與訓練,馬前總統是否知道勞動部向每個雇用國際移工有長照需求的家庭,每月收取2,000元的就業安定費,表面上是對國內勞工就業權益的保障,但試問,衛福部是否對這些國際移工提供長照相關訓練?勞動部是否對他們工作條件給予保護?有社福類國際移工從未休假,工作範疇從法定的照護一個人到全家,甚至家族中數個家庭的清潔、飲食、及協助家庭經營生意,早為國際人權團體所檢討。
不禁對前總統馬英九4月26日所說,「自己非常重視外勞,外勞對台灣有重要的貢獻,是台灣社會不能缺少的一份子。」,感到言行不一致,寄望蔡英文總統的新政府應避免重蹈覆轍,上任後,對國際移工人權給予應有的保障,洗刷我國在人權上的污點。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