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取」與「消耗」不是兩個獨立的變數,所以沒有辦法單純以計算攝取量來減去多餘的脂肪。因此「計算卡路里」是花費很大力氣、實際幫助卻很小的行為。
我曾看過一篇健康減重文,裡面洋洋灑灑列出了一大堆「罪惡食品」的熱量表,告訴大家吃一份甜食要在跑步機上ㄍㄧㄣ多久才能消耗殆盡,所以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等等⋯⋯那張表密密麻麻的程度,至今都讓我印象深刻,不知道有沒有人真的去抄寫數字記起來慢慢複習。
在此開宗明義地說:我不建議在減重的朋友計算卡路里,因為這行為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實際帶來的幫助卻很小。接下來,這系列專文就是要來討論這個議題。準備好來破除這個最大號的減肥迷思了嗎?(註1)(這Slogan怎麼有點老派⋯⋯)
註1:這邊針對的是一般有減重需求的讀者。健美選手、運動員或是對飲食控制已經有一定程度認知的朋友,熱量計算可能會有其他的功用。
熱力學第一定律
我雖不是念物理出身的,還是要來挑戰一下介紹物理定律這個艱難的任務。熱力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系統裡的能量不能憑空消失或生成,它只能從一個地方被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如果人體是上述提及的「系統」,那麼食物的卡路里就是流入這個系統的能量。
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我們可以知道吃下去的食物能量不是被消耗掉,就是被儲存起來了(註2)。
(人體攝取食物之後,不是被基礎代謝、活動和產生熱能而消耗掉,就是儲存為脂肪、肝醣。)
一個人會胖,他攝取的熱量一定比消耗的多,這是毫無疑問的。能量不會憑空跑出來,我肚子上的肥油一定是以前吃東西吃出來的,沒有其他方法。這也正是減肥專家們的立論基礎:肥胖的人一定是攝取的比消耗的多,那麼我們仔細計算熱量,只要最後攝取比消耗少,就一定會瘦啦!根據這個理論,世界上從此再也不會有胖子,想出這理論的科學家應該也能解決人類肥胖問題而獲頒諾貝爾獎。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肥胖問題持續困擾著全世界人口,當然還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減重專家們。「卡路里計算」這麼樣一個聽起來完美的理論,怎麼會敗得如此悽慘?以下就讓我來為大家分析。
註2:暫不考慮有極少數疾病會造成營養從腸道流失。
錯誤的假設:攝取與消耗是各自獨立的變項
想像一個假設情境:今天A與B組成一個家庭(為了不引起性別偏見的聯想,特別不提A與B的性別XD),其中A是辛苦賺錢的那位,而B是負責持家的那位。
B為了家務需要,每個月固定開銷3萬塊,那麼A如果努力加班工作爭取到月薪5萬,每個月就會有2萬塊的存款跑出來,而整個家的荷包就會變胖。如果A這個月因為生病不能上班,收入只剩下1萬塊,那麼這個月家裡就要負債2萬元,荷包也變瘦了。但現實世界是如此運作的嗎?當然不是!
在A賺5萬元的情況下,B可能會比較放心地花錢,導致實際存下的錢不到2萬元。當A因為生病而收入減少至1萬元時,B當然會盡量減少花費,而讓實際的負債不到2萬元。
(當資源增加時,身體就會大膽地消費;但是當資源減少,身體也會隨之節省開銷。)
人類會在資源充足時放心享受,資源匱乏時節省開銷。巧的是,千萬年的演化讓我們的身體也內建這種智慧調節功能,在熱量充裕時調高基礎代謝率,在飢荒或是節食期間東省西省,我在前文「難以捉摸的基礎代謝率」與「節食真的不會瘦!」當中也有提到。
Dr.史考特1分鐘小叮嚀
因為攝取與消耗「不是」兩個獨立的變數,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單純以計算攝取量來減去多餘的脂肪。不僅攝取的多寡會影響消耗,消耗的多寡也會倒過來影響攝取呢!我永遠記得小時候,每次去夏令營游完泳回來都會開啟暴食模式⋯⋯
講到這邊,各位讀者可能認為卡路里系列文已經要沒梗了,其實這僅只是卡路里計算沒用的四大原因中的第一個。還想知道為什麼計算卡路里沒有意義嗎?下集告訴你!
(原文刊載於史考特醫師‧王思恒《Dr.史考特的一分鐘健瘦身教室》一書/三采文化出版)
專欄介紹: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就深深著迷於健身運動,有感於坊間健身、減重觀念充斥太多的迷思,著手撰寫網誌「一分鐘健身教室」。將生硬的科學文獻化為簡單明瞭的內容,讓讀者輕鬆獲得健康、減重、運動新知。
更多文章請至【史考特醫生的部落格】/【史考特醫生的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