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發生產後骨質疏鬆的風險並不常見,可是一旦發生時,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若是加上授乳期較久,或嬰兒的食量較大時,會讓產婦的骨量在生產後大量快速流失,引起骨質疏鬆症。發生產後骨質疏鬆症時常見症狀為背痛,有些產婦甚至於嚴重到合併發生多節脊椎骨折、駝背、身高變矮,並發生嚴重背痛等,有時在就醫時若未注意此一潛在病因,會以為罹患骨代謝疾病或腫瘤,可能會朝向其他方向檢查時,安排許多檢驗但卻未能明確診斷,可能徒勞無功,更令人擔心,應多注意。
(圖片為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產後骨質疏鬆症的可能原因為,孕婦在懷孕時腸道的鈣吸收能力較佳,且孕婦大都會注意飲食,以確保胎兒的成長和發育,因而飲食鈣量大致上可足夠胎兒所需,且此時體內的荷爾蒙量較高,可以抑制破骨細胞的吸收,維持骨平衡;可是進入孕期的最後一程時,胎兒的成長快速,所需鈣量較大,以維護骨骼成長所需,此時若未注意補充足量鈣量,可能會造成鈣不足;一旦生產後,體內荷爾蒙量會降低,產婦的腸道對鈣的吸收能力會逐漸恢復到正常值,此時若未注意提高飲食中的含鈣量和維生素D的補充,相對上會使鈣攝取量降低。
此外,為維持母乳中的含鈣量,此時授乳婦的體內副甲狀腺素會增高,使骨骼內的鈣釋出到乳汁內,供嬰兒所需,且嬰兒的食量會越來越大,使產婦的鈣流失量逐日增大。因此未注意足量維生素D和鈣的補充時,很快即會流失大量鈣。
而且現代婦女在坐月子期間若為急於恢復身材,刻意節食,結果未補充足量的鈣,增高產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研究顯示,產後授乳婦的每個月骨量流失量約為1.5-3%,相當於停經後婦女每年的骨流失量,因此在哺育母乳的情形下,可能即會導致產後骨質疏鬆症。
引起產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子包括身材瘦小、骨架纖細、身高矮小、泌乳量大、雙胞胎或多胞胎產婦、皮膚白皙、飲食缺少鈣和維生素D、長期哺育母乳等,在懷孕和生產後授乳期間,應多注意補充維生素D和鈣。
在治療產後骨質疏鬆症上,建議停止哺育母乳,以減少產婦的骨流失,且攝取足量或較大量的鈣和維生素D,哺乳期間應每天補充600毫升牛奶、鈣劑和維生素D、高鈣食物、小魚乾、豆腐、綠色蔬菜等。若檢驗出維生素D不足的產婦,更應提高補充量來治療。
此外,治療背痛症狀和使用背架都有助改善症狀,有些病患可能會使用雙磷酸鹽或其他抗骨吸收的骨鬆藥物來治療,此時更應注意相關的可能併發症。大致上這些疾病都可經內科治療而改善,不需施行手術。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