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屢次發生令人驚恐的突發傷人事件,每發生一次就會引起一陣子的人心騷動,也引發大眾對精神健康、身心靈健康的高度關注。每個人都期望人人擁有好精神,並保證一個幸福平安的社會。然而我們的社會平時卻甚少鼓吹如何才能擁有好精神,才能保證日常生活的平安與幸福。假若遇到精神有困擾的時候,也不知該如何適時警覺、如何自處、自助、甚至不知如何尋求協助。
我們都知道,頭暈時要量量血壓,也知道可以靠著少鹽飲食降低高血壓的風險,倘若血壓真的過高時,也知道要儘速求診,以避免嚴重高血壓引起的中風或腎臟病。相較於對身體健康的警覺與保健常識,國人對精神健康的警覺度與了解顯得相當欠缺與不足啊!
精神功能是生活的工具,它包含一個人的認知、情緒、行為與生理驅力四個組成成分。它是腦的生理功能表現,就好像腸胃的消化功能一樣。腸胃若沒照顧好,就會引發消化功能障礙,會感到腹部不舒服。同理,腦若是沒有照顧好,就會有精神功能的不穩定,也就是精神困擾的發生,例如會感覺到焦慮、不安、憂鬱等困擾,因此若一個人期望自己擁有好精神,保證自己生活的幸福與平安,就得先懂得保養頭腦,使腦力充沛(註一:精健道)。
腦是生活的工具,腦力佳保證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能應對進退得宜,腦力不足就會使一個人的生活處處發生困難,不僅事情做不好,判斷思考失去準確性,其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更會造成情緒不穩定(易怒、憂鬱或焦慮等),也會引起身體種種不舒服的症狀,最後就會顯現日常生活中行為表現不恰當,造成人際關係的困擾。
腦力不足不是智商低;無論智商高或低,只要生活壓力過大,均會造成腦力不足。腦力不足,不是源於不會做事情,而是源於生活過度要求,要處理的事情過多,以致於頭腦應付不來。由此可知,若想要確保擁有好精神,首先就要從事頭腦的保養功夫,例如生活規律,生活中要安排適當的休息放鬆時段,要定時就寢,有充足睡眠,以保證腦有足夠的休息,也要參加活動,和別人聊聊天,每天生活都感到充實,日子過得有意義,使腦力善加運用。此外,為了擁有好精神,也要從事腦力的操練,例如在生活中面對種種挑戰,經歷人生苦辣澀鹹的經驗,嘗試超越生活困境的歷練以充沛腦力。
而在充沛腦力的過程中(應對生活的挑戰時),也可能會有壓力過強、腦力不夠用的情形,或許會產生輕度的精神困擾,例如過強的身心壓力反應、輕度的憂鬱或焦慮狀態。一般人很容易忽略這種在日常生活的變化與挑戰中,因為腦力不足而引發的身心壓力反應,或輕度憂鬱焦慮或生活困擾,因此未能及早且有效的加以處理。假以時日再惡性循環之下,就會造成嚴重的精神疾病了。好精神的保證就必須即時警覺到過強的、不恰當的身心壓力反應,並能適時予以適當處理。
腦是生活的工具。只要能及早自覺到腦力不足時的精神困擾,就可以自我調整生活型態和生活步調,使精神功能穩定下來,即時恢復腦力的彈性。問題是,一般人不知如何自處、自助,不知如何調整生活行程和生活安排,以致於讓精神困擾持續存在,甚至造成惡性循環,終至嚴重精神疾病的發生。
根據摩根與卓耳姆的研究(註二),針對輕度憂鬱的情緒(未達憂鬱症的嚴重程度),建議了一些自助的策略,例如從事運動、建立良好睡眠衛生習慣、做些讓自己愉快的事、每天從事一些目標清楚的活動、使自己有成就感並給自己鼓勵和報償、安排與朋友一起參加活動、每天能出外走走、操練身體放鬆的方法、與支持自己的人聊聊所面對的難題和不舒服的感覺、讓親友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正在經歷的生活困境、要有均衡的飲食等。這些方法,其實是日常生活裡的小動作,卻可以幫助一個人平安度過腦力不足的狀況,這些方法和精神健康基金會在推廣的「精健道」有異曲同工之處。
「精健道(精神健康的方法)」具體的建議包括:以規律生活的安排、足定氣靜的放鬆、三五成群的活動、肯定每天生活的充實感和意義感,來進行日常生活中腦力的保養,並因應生活的種種要求,做生活步調的重新調整,尋求生活腳步的新平衡,進而超越現實生活的困擾,以豐富自我人生的內涵,達到充沛腦力的功效。這種「精健道」正是平常提昇腦力充沛腦力的方法,也是面對腦力不足時自助的功夫。
由於一般人大多不能自我覺知腦力不足的情形,不能對腦力不足引起的精神困擾進行有效自我協助,因此鼓勵大家不妨學習如何在第一時間關懷、協助生活周遭有精神困擾(不盡然是有精神疾病)的人。開琴納、卓耳姆與凱利(註三)等人也發表一些可以參考的方法,例如,接近、了解對方的生活情景,聆聽、給予支持、提供資訊、鼓勵尋求專業協助與自助方法。這些方法正如精神健康基金會在推廣的「精健道」(註二)裡共築你我的方法相似,包括練習培養日常生活三五成群精神健康家族情誼,建立人和人之間的歸屬感,對於親友常保持聯繫,互相分享快樂、分擔困擾,心智軟弱時彼此支持鼓勵,若真的遇到困境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協助等。
日常生活中一般民眾均欠缺這些精神健康的知能(註四),不知道腦是生活的工具,不能以簡易的「腦力不足以應付生活需求的身心壓力反應」來了解一般情緒不穩、行為失當、認知偏差或身心健康失調的輕度困擾(不是精神疾病)的原因。因此,不明瞭每天生活需要時刻覺知腦力充足與否,不了解保養與充沛腦力、自助或關懷旁人精神困擾等簡易可行方法,而錯失自助或關懷他人的良機,終至造成嚴重情緒、認知、行為的障礙或者嚴重的身心健康疾病。
總而言之,在社會上屢次發生令人驚恐的傷人事件的今日,我們有需要提昇日常生活中腦力可能不足以應付現實生活的情景,而造成過度的身心壓力反應和精神功能不穩定的情形,學習保養頭腦、充沛腦力的生活技巧,如此當可以追求每天生活的好精神,以保證日常生活的平安與幸福。
註一: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網址:www.mhf.org.tw)出版。台北,2014年三刷。
註二:Morgan, A. J., & Jorm, A. F. (2009). Self-help strategies that are helpful for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 Delphi consensus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15(1), 196-200.
註三:Kitchener, B. A., Jorm, A. F., & Kelly, C. M. (2010).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manual (2nd ed.). Melbourne, Victoria, Australia: Orygen Youth Health Research Centre.
註四:Jorm, A. F. (2012). Mental health literacy: empowering the community to take action for better ment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3), 231.
(作者為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