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26日為聯合國訂立的「國際禁毒日」,藉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號召大家共同來抵禦毒品的危害。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但長期以來投入大量的資源在相關工作上,每年更由衛福部、教育部與法務部輪流舉辦全國反毒會議,邀集專家、學者針對防毒、拒毒、緝毒與戒毒等議題進行討論,目的是希望藉由集思廣益,進而擬定因應對策,提高反毒成效。
然而,即使政府極力掃毒,但諸多數據顯示,毒害層次已延伸至國中,青少年藥物濫用的現象瀕臨失控的程度,著實令人憂心忡忡。
藥物濫用 學生數激增
毒品入侵校園,並非最近才有,情況可說日益嚴重。根據教育部103年統計,有高達1700名學生被通報藥物濫用,其中以使用三級毒品K他命為大宗,列管個案中甚至還有小學生。而警政署的統計顯示,10年前三級毒品的通報案件只有432件,104年9月底已攀升5倍,累計高達至2393件,其中以未成年吸毒者上升最多,人數竟增加了15倍。
長期在矯正體系服務,對校園毒品逐漸猖獗,感受格外深刻。從因毒品案被法院裁定收容的孩子口中得知,毒品交易已發展到,只要一通電話或用Line發個簡訊就能叫貨送至學校,同學們還會相約在閒置教室或廁所吸毒,誇張行徑令人不可思議。
部分少年長期濫用毒品,導致健康惡化,如吸安造成腦傷,衍生幻覺或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狀,心智功能衰退;拉K引發膀胱病變,出現頻尿或失禁,或因缺錢買毒而去當藥頭,最後遭判處重刑,變調的青春,徒留無限遺憾與傷痛。
預防勝於治療,避免兒童或青少年貿然嘗試吸毒,不能僅靠學校安排的衛生教育,家長平時若也能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教導如何拒絕外界的誘惑,無形中便能提高自我的保護力或免疫力。
傾聽溝通 勿言語恐嚇
話雖如此,有人可能覺得很難,不知如何著手,或怕跟孩子談相關議題,反讓他們因好奇而去接觸,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複雜,提供幾點方針作為參考:
1. 探詢想法:以「對於…你覺得如何?」等開放性的語句發問,並歡迎孩子表達任何意見,了解其怎麼看待吸毒。過程中多傾聽,盡量不要去評價或批判。
2. 充實知識:多利用閱讀、觀賞影片等途徑引導孩子認識毒品,並從旁分析吸毒的利弊得失,特別是對健康、外型、社交等方面的影響,勿只是言語恐嚇。
3. 端正認知:部分電視節目、電影、網站或流行歌曲當中傳達訊息,讓孩子以為吸毒沒什麼大不了,簡化或掩飾帶來的傷害,若有發現,需立即澄清誤解。
4. 模擬情境:邀孩子共同腦力激盪,或陳述個人經驗,歸納出遭遇同儕慫恿或施壓時可採取的因應策略。藉由實際演練,加深印象,強化臨場的處理能力。
5. 適時說明:和孩子收看電視新聞或瀏覽報章雜誌時,若有涉及毒品案件的資訊,不妨以此為素材,當下給予機會教育,使明白需擔負的後果(如刑責)。
遠離毒害 不吸第一口
1. 鼓勵培養正當休閒嗜好(例如運動、音樂、美術等),最好能陪伴一起參與。
2. 建立明確生活規範,清楚界定自由的範圍與罰則,強調彼此遵守的重要性。
3. 注意孩子的人際交往狀況,隨時能掌握其行蹤,可以的話也去認識他的朋友。
4. 妥善經營親子關係,營造家庭溫馨氣氛,成為孩子願意親近與分享的好夥伴。
5. 若本身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盡早尋求專業戒除,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所謂「最毒第一口」,意指只要碰過毒品,常接著又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家長願意多花時間和孩子溝通,透過討論堅定其拒毒的信念,盡量避免第一口的發生。
(圖片來源:George Hodan)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