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只是一道小浪,孩子踏浪其間,不以為意;怎料孩子尚未長大獨立,便已成了滔天巨浪,強烈的陣勢幾乎要把人淹沒!是的,老人潮來了,浪頭正撲打著台灣的年輕世代。
倘若人口結構老化的腳步沒有放緩,2016年,也就是今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會多於0至14歲的幼年人口數量。更嚇人的是,到了2025年,台灣會成為每5人就有1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
生老病死是自然定律,但是放眼現今社會,一個人從老到死的時間跨度愈來愈大,維他命、關節保健食品、成人奶粉等廣告,總是營造出「銀髮樂活」的暮年風景,畫面中的爺爺奶奶可以騎車環島、筋骨軟Q又蹦蹦跳跳的。
可是,事實上,台灣的老人家從躺床到嚥氣,平均纏綿病榻7年時間,足以讓遲暮之年陷入悲劇。
暮年風景不淒涼
然而,從少年到白頭,生命最後的景象,一定只能如此悲涼嗎?台灣的學者專家及社會工作者走訪丹麥、挪威等北歐福利國家,把老人過世前平均僅躺床14天,做為「成功老化」的具體目標,並考察前輩老人國──日本的經驗,接連推行「老有所養」的政策。
從1998年的老人長期照顧三年計畫,到2008年至2017年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以及2015年年中立法通過的《長期照顧服務法》,無一不揭示新的體制正在醞釀,未來將有長期照顧保險或是長照2.0計畫。
原本由社政、衛政各司其事的老人福利與照顧資源,在中央,改由衛生福利部(衛福部)統整分配;在各縣市,以長期照顧管理中心(長照中心)做為單一窗口,提供免費諮詢及多元服務。
長照中心在各縣市多數採取公設民營、委託專案公開招標方式,委由公私立醫院、非營利組織、財團法人或私人,辦理居家式、社區式、機構住宿式及綜合式的長期照顧服務。由於個案的失能程度與照顧需求不同,使用長照服務前,必須經過個案評估,這和民眾透過全民健保,隨時可以就診很不一樣。
個人套餐,斟酌上菜
長照中心的據點多半設立在鄉鎮區的衛生所、活動中心;受理民眾申請後,會派出照顧管理專員(照管員)家訪,進行個案需求評估,再將評估結果回傳長照中心,依據評估表連結長照資源,由承辦單位或個人提供服務。
失能個案的「個人套餐」,會由各縣市依人力、物力、財力「斟酌上菜」,表定共有八大類: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老人營養餐飲、交通接送、居家護理、社區及居家復健、喘息服務。
具體來說,替獨居老人送餐打掃、交通接送失能長輩就醫復健、失能長輩白天的家庭托顧或日間照顧、重度失能長輩插著鼻胃管及尿管住進護理之家等等,都是長照套餐的「菜色」。至於照顧人力,以照顧服務員(照服員)為主,社工師、護理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志工等等也會給予適當妥善的協助。
誰能真正幫助家屬?
當政府的照顧服務資源不夠用時,老百姓只能自力救濟,轉向俗又大碗的服務人力,也就是外籍看護,可是一旦聘請外籍看護,失能家庭就得放棄絕大多數的政府長照資源,並且自行支付一個月2萬2000元的外籍看護人力成本。換言之,這也意味著,未來政府若是開辦長期照顧保險,或是端出額外付費的服務,老百姓能從口袋裡掏出來的錢,大約也是這個數字。
在長照十年計畫中,外籍看護被定位為「補充人力」,但對於許多需要使用長照服務的家庭,外籍看護才是真正有幫助的人。儘管這種現象像是用非正規軍打持久戰,卻是升斗小民的實際生活情況。
從2010年至2015年,外籍看護平均每年增加5000人,於是演變成一般大眾常見的狀況,外籍看護的人數愈來愈多,本國籍看護紛紛落跑,政府為失業勞工進行職業訓練、民間組織自訓二度就業主婦的照服員,也跟著嚴重流失。目前實際在工作崗位任職的居家照顧服務員(居服員),僅約8000人。
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崔麟祥表示,政府規定機構內的本國籍照顧人力必須是外籍看護的兩倍,「我們隨時在徵人!」
財力、人力缺一不可
有人認為,大專院校現在有30多個長照科系,可以培育成未來的長照生力軍,甚至技職幼教專科將來也可以轉型,成為長照新血。
理想的情況是,能夠加薪,並且提供在職訓練、職涯規劃,讓照服員不再是過去所謂的「看護阿姨」,而是具有專業形象的「照顧祕書」或「照顧師」,就像殯葬業形象大改造後,禮儀師、送行者成為一份自傲又受人尊敬的行業,再加上輔助科技的介入,可以讓長期照顧工作變得更方便、更體貼。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長照的內涵,也就是人對人服務的本質,並不會改變。
長期以來,本土照服員嚴重不足,隨著新型態居家社區整合照護的推動,又產生另一個人力隱憂,因為這類服務需要更多復健、護理等專業醫療人員下鄉,但偏鄉離島本來就有無醫村、護士荒等問題,必須以高薪招徠,才能夠慰留醫療人員。未來的長照體系,顯然還有重重挑戰必須克服,既要搞定錢,也要搞定人。
(原文刊載於陳清芳、林芝安、劉惠敏《台灣長照資源地圖》一書/天下文化出版)
專欄介紹:
天下文化自1982年以來已走過30個年頭,持續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理念,至今已出版超過兩千種書,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學、健康等領域。這些書都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
更多內容請至【天下文化官網】/【天下文化臉書】/【天下文化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