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康醫療網/張子容;圖:健康醫療網】
虐待動物事件頻傳,令所有愛護動物的人十分心痛,但殘害動物的個案只是表徵,背後可能隱藏著人性更黑暗的一面,精神科醫師指出,虐待動物的行為,往往與暴力傾向及反社會人格有關。
虐待動物有四種可能情緒
精神科醫師劉誠崇表示,會虐待動物,呈現著四種可能的情緒,包括:
1. 當下處於憤怒狀態下,同時合併衝動及情緒管理不佳。
2. 行為問題及價值觀偏差,認為這樣殘殺動物是一種有趣的事情。
3. 童年受過虐待,因此長大產生自卑感,只好利用這樣的方式,來取得一種上位者的勝利快感。
4. 想取得同儕認同,因為動物較弱勢且無力反擊,因此更容易在同儕的鼓舞下,去做這樣殘忍的行為。
是不是病 端看事發當下情境
虐待動物是否為精神疾病?劉誠崇醫師指出,要看事件發生當下,當事者是以什麼樣的心境去做出這樣的行為,因為虐待動物只是許多偏差行為中的一個環節,需要去了解是否有合併其他偏差行為,才能夠判定,最常見與虐待動物連結的疾病就是反社會人格。
虐待動物者容易成為施暴者
劉誠崇醫師強調,若童年時有虐待動物的傾向,未來將比一般人更有可能成為施暴者,尤其當這樣的偏差行為在當時並沒有被修正,長大成人後容易有暴力傾向。所以,民眾在選擇伴侶時,也要特別觀察對方對待弱小動物的態度,切勿被感情蒙蔽雙眼。
可用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輔導
虐待動物的病態心理是可以被治療的,劉誠崇醫師說明,首要條件就是找出當下當事者是以什麼樣的心境及原因去虐待動物,可以用藥物治療及心理諮商的方法來輔導。
專欄簡介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媒體平台。即日起「健康醫療網」將與「健康遠見」網站共同合作,將為讀者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深入、最樂活的多元健康資訊。
瞭解更多資訊,可至健康醫療網官網查詢:【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