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做到請假讓自己『消失』了!索性給他睡到自然醒,不但飽嘗美食,還闊氣買精品,這樣夠愛自己了吧?」在辦公室老覺受氣的小雯,終於聽從友人建議搞「神隱」,再大方寵愛自己,想將所有難過傷心徹底甩掉。
(圖片為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
「所以妳盡了全力要自己開心。」如實反映,是心理師的專業之一。
「我受夠他們了!我不要再一直替他們想了!以後我就是要讓自己過得開心!」看來即便已經大力解放,內心仍是漣漪陣陣。
靜靜等小雯講到一個段落,我輕聲回應:「先陪陪心情不好的自己吧。」語畢,除了四目相望,就剩一片靜默。其實忍在心底沒說出口的是:生命很弔詭,你愈要完美,就愈不完美;你愈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生命卻因此變得真實而美好。--《故事的療癒力量》
別急著愛自己,如果對自己還不夠認識的話
他盼的是幸福,但記住的是缺憾。--火星爺爺
「通常一件事(某種感覺)需被反覆言說,那往往說者沒發現的是:實相正站在言說內容的對面。你們沒發現嗎?標語立得愈多,就透露『大家都不太遵守規定』的實相;格言抄得愈凶,『難以達成的擔心』更昭然若揭。要是有同學對你狂講『我好愛你』,那他便站在『請你愛我』之地。」這是N年前對余德慧老師在詮釋現象學課堂講述中的最深回憶。
我漸漸發現,如果滿腦子渴望著幸福,那身上不自覺散發的缺憾感,往往招來更多的不順。換言之,當某人拚命強調「愛自己」這三個字,就坐實了當下身心正感苦悶啊。
「『我再也不管他們』這句話,妳好像說過不止十遍。」再次使用「如實反映」,並在小雯欲言又止前補上一段「有留意到嗎?妳總是全心全力為他人付出,然後到了某個時間點,如果對方不領情,妳就切換成『我再也不管他們了』。」
我常用「折返跑」來比喻這類個案的言行模式。表面看來,他們都有熱情積極的態度,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換來大家的幸福。殊不知這可能是潛意識裡埋著不安,擔心「不被喜歡」的苦會突然出現。
「那到底要怎麼做才對?」被迫看清自己的小雯,乾脆要心理師對「人要怎麼活」給個答案。
「能更認清自己就很了不起了,至少妳已發覺自己總在『替人著想』與『不管他們』兩端折返跑啊。至於是要繼續折返跑,還是調整腳步都好,反正還活著的人,每天不也斟酌著要以什麼態度來面對世界嗎?」
「只能做到這樣嗎?」小雯看來有些沮喪。
「『只能這樣』令妳有些失望吧,不過妳願意陪陪此時感到沉重的自己嗎?」晤談室再度一片靜默,於此同時,心理師打從心底想傳遞的是,「其實人人都有處於困境的時候」。
「那你低潮時也會靜靜陪著自己嗎?」小雯突然問道。
「那當然囉!要不要一起試試?」我笑答。
看來安住當下並誠心給予祝福,真能在空氣中感染對方耶。
單單陪著低潮中的自己,無需把心情變好當目標
太執著於自身表現好壞,太注意別人有沒有重視,或是太在乎自己開心與否,都容易定睛於生命中的不完美。所以別急著愛自己,也無需要自己保持開心,只要別忘記陪陪當下的自己,承認自身能耐真的有限,說不定這類經歷也提供了發現自己的機會呢。
舉幾個「感覺不舒服」的例子試試:
1. 上台前感到緊張嗎?如果一直要擺脫緊張,不但沒什麼效果,常常還會更慌更亂,不如跟自己吼一聲:「我真XX的緊張得要死了啦!」
2. 心情苦悶不已時,老想做點什麼讓自己好轉嗎?不妨容許抱怨碎念:「真是衰神上身,乾脆從此給他擺爛算了……」
這類「一次讓緊張到位」,或是「允許自己擺爛」,是「存在心理」治療學派中,一個挺有意思的「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往往能讓緊繃的情緒或鑽不出的思維產生觸底反彈。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有時花了大半天勸人想開都無效,結果一句「隨便你啦!」反倒讓其清醒。
「置之死地」是此一技巧之精髓,至於是否能因此「而後生」,請別再盤算!套回上一節的詮釋現象學:老把心情變好當目標,反成了心情正不好的證據。
多愛自己,不等於非得讓自己每天都開心。很多時候會一直不開心,只是因為不肯端詳自己,不願看清自己的命。等將手上拿的牌看明白了(點數算清),想仔細身上還有多少籌碼(惦好自己斤兩),人生這副牌該如何繼續出手,也許沒那麼難。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臨床心理師;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6年4月17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