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擁有健康的皮膚是靠體內臟腑的精、氣、神來維持的,中醫師可以藉由觀察顏面、皮膚、頭髮等的變化來了解與判斷身體的內在健康狀況。如果面色紅潤,皮膚細白光滑代表的是身體內臟腑經絡功能正常,與氣血充盛的外在表現。反之,則出現臟腑功能與氣血失調的反應。因此唯有當氣血充盈,脾胃健運良好的前提下,才有健康的膚色與光澤,可見脾胃與外在的皮膚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脾胃負責消化、吸收及代謝,也與人體的免疫力有關係,由於飲食不均衡的關係,一般人多吃肉少吃蔬菜,就容易導致便秘的產生,便祕使得自律神經的功能變差,皮膚的血液循環不佳,長時間的便祕,腸道中腐敗的糞便在腸中更加腐敗,壞菌大增,進而產生有害物質。
這種血液混在身體中會影響肌膚的健康,而宿便產生的毒素更是皮膚的頭號殺手,一旦脾胃的運化失常,不僅會讓腸道環境產生惡臭的氣體,也會使的營養素無法充分吸收,所以人體的免疫力會減弱,進而讓疲勞所累積的物質無法代謝排出體外,因此人也會跟著疲勞,皮膚慢慢產生暗沉的狀況,所以排除宿便是擁有健康皮膚的第一步驟。
建議在早晨盡量多喝溫開水,溫的開水代表一種能量,可以改善你身體的代謝機能,刺激腸胃蠕動,清宿便。在中醫的觀點來看,晨起時人體氣血循行大約在經絡的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在這個時候喝溫水,可幫助胃、腸、泌尿系統排毒,進而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
平時如果皮膚容易乾燥,則要考慮平時是否過於勞累、愛吃烤辣炸類的食物、晚睡等,這些習慣易使得體質燥熱、影響脾胃氣機循環,也會導致面色較為蠟黃,而易有暗沈斑出現,想去除皮膚乾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純正的蜂蜜水就是一個補水養陰的好食材,蜂蜜可以潤燥、清熱,潤腸通便、滋潤肌膚的功效,可以防止因皮膚留不住水分所引起的許多乾燥症狀,還能抗衰老,不過由於蜂蜜內可能含有某些細菌,嬰幼兒、腸胃道過於敏感,或是吃甜食容易泛胃酸的人應避免食用,建議改吃助健脾胃、補中氣的蓮子粥。
中醫:照顧三臟,改善蒼白膚色
中醫認為最容易影響膚色的,當屬肝、脾、腎三臟。中醫理論中,認為人的膚色是由內在的臟腑調養,在《黃帝內經》中的「臟象學說」中就提到要「養於內、美於外」,若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精氣不足、陰陽失調,膚色就容易蒼白無血色。
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意即脾在五臟中主要是吸收營養再滋養其他的臟腑,所以中醫的脾主統血,也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說是氣血的生化之源,如果皮膚慘白大部分是屬於血虛體質,這類型的朋友平常會覺得很容易疲倦、頭暈,有時也會有心悸,而且自己觀察舌頭的話,會發現舌質會比較淡、白,而且舌苔比較薄、白,而且也可以發現平時的經血顏色比較淡、稀,有這種情況可以從補血與健運脾胃下手,用四神湯調脾養胃,促進營養的吸收可以改善血虛導致皮膚蒼白的狀況。
皮膚最惱人的問題莫過於痘痘與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這些常見的皮膚疾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體內濕氣太重造成,體內水分來不及排出,所以就往皮膚上堆積。《黃帝內經》提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體內排除水氣的重要管道包含脾、胃、肺、膀胱,當任何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體內水氣無法排出只好經由皮膚,但皮膚往往來不及排出,所以就會出現水泡、組織液。
少吃刺激食物
其中比較容易出現問題的就是脾胃,中醫治療皮膚病常以健脾利濕為原則,薏仁是排濕氣的好食材,但注意薏仁偏寒性,屬寒濕型的濕疹就不適合吃薏仁。適合不會手腳冰冷、不怕冷的濕熱型濕疹病人,偶爾吃些紅豆薏仁湯或煮成飯會有些幫助。
而天氣炎熱潮溼,這種環境會導致油脂分泌過多而狂長青春痘,花生,油炸食物(特別是不乾淨的油品)與辛辣食物,過度的在曝曬日光,因為睡眠不足或是緊張壓力與情緒不佳會讓青春痘明顯惡化,加重青春痘的嚴重程度,中醫觀點認為長期便秘、常吃燒烤油炸食物,容易造成腸胃積熱所以治療青春痘首重於通暢排泄以降低體內毒素的累積。
(圖片來源:stokpic.com)
(本文作者為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