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知名健康食品業者日前公布針對亞太地區11國共5500名都會上班族的健康調查報告,結果發現臺灣上班族中有七成三每週只運動一次(或少於一次),而有八成三則是每天坐在椅子上超過6小時,久坐少動的現象竟高居亞洲之最。
以往文獻證實,久坐會提高罹患癌症、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腎臟病與早逝的風險。而最近巴西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在分析全球54個國家超過11億人口的行為調查資料後還發現,每天久坐超過3個小時導致3.8%的全因死亡率,如果能將坐著的時間減至3個小時以下,平均壽命就可以增加0.2歲。
然而,許多朋友或許會說,因工作性質使然,加上回家後很累,只想攤在沙發上休息或看電視,即使知道久坐對身體不好,但要改過來實在是力有未逮。
您也有類似的困擾嗎?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BMC公共衛生期刊」的報告指出,只要每周找機會活絡筋骨,補足運動量,似乎就能產生減害的效果。
該研究由英國萊斯特(Leicester)大學的預防醫學專家托瑪斯.耶茨(Thomas Yates)博士所主持,其針對一項大規模成人健檢所蒐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目的在探討不同運動量、坐著的時間和心血管健康狀況間的關聯。
首先,所有個案依生活習慣被分為以下四組,接著比較彼此的心血管健康程度,而參考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
一、忙碌蜜蜂(Busy Bees):平常有積極運動,鮮少長時間坐著。
二、久坐鍛鍊者(Sedentary Exercisers):平常雖積極運動,但於上班等特定場合仍需長時間坐著。
三、輕微行動者(Light Movers):平常雖缺乏運動,卻鮮少長時間坐著。
四、沙發馬鈴薯 (Couch Potatoes):平常缺乏運動,且總是長時間坐著。
結果發現,相對於沙發馬鈴薯組,有積極運動的兩組在各項生理指標上傾向較理想。而輕微行動者組雖然缺乏運動,但比起沙發馬鈴薯組,至少體內好的膽固醇,也就是對心血管具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明顯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無法避免久坐,但每周若能至少從事2.5小時中度(如快走、跳舞、園藝勞動與做家事等)至強度(如跑步、爬山、游泳與打球等)的運動,依然能抵銷久坐帶來的危害。
有鑑於此,建議常需久坐的上班族們,平日忙歸忙,但週休放假時可別偷懶,只要願意動一動,讓自己出點汗,相信健康就能獲得保固。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