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無論是走在路上,或者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甚至待在餐廳、百貨公司等公共場所,總是可以看到許多人聚精會神地滑手機或操作平板電腦。
若觀察他們面對螢幕在忙些什麼,相信除了玩遊戲、看影片外,最普遍的就是瀏覽社群網站。老實說,現代人若未上過社群網站,恐怕會被認為落伍了,畢竟這是目前普羅大眾分享心情、交換訊息的主要管道,儼然已是生活的一部份。
雖然社群網站帶來便利與樂趣,但或許容易讓人欲罷不能,故其衍生的問題也開始受到重視。例如,有研究發現長時間流連在社群網站會增加焦慮、憂鬱感受,損害正常的社交關係。也有調查顯示,重度使用者傾向有自戀的反社會行為。
而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期刊「預防醫學」的報告更指出,愛逛社群網站似乎會擾亂睡眠,造成相關的質與量變差,值得大家關注。
該研究由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家潔西卡.列文森(Jessica Levenson)博士所主持,其針對1788名年齡介於19至32歲的民眾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目的在探討使用社群網站對睡眠可能帶來的影響。
問卷當中羅列Facebook、Youtube、Twitter、Instagram與Google Plus等11個當前最受歡迎的社群網站,而每位受訪者除要提供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外,也要交代平日於各社群網站的使用狀況,內容包括使用的次數、時間與偏好等。
另外,研究人員透過特殊設計的患者報告評估信息系統(PROMIS)來記錄所有個案過去一周的睡眠情形,藉以確認有無出現障礙,比方說失眠、嗜睡等。結果發現,這群受訪者平均每天使用社群網站約61分鐘,每個星期登錄不同社群網站大概30次,而30%的人有嚴重的睡眠疾患,需要接受專業治療。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社群網站的使用和睡眠障礙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常使用社群網站者,失眠的風險是不常用者的三倍;使用社群網站時間最長的人,失眠的風險則是使用時間最短者的兩倍。而使用的頻率是預測睡眠障礙最佳的指標。
探究原由,研究者認為可能的因素如下:
一、停留在社群網站作業(如傳送照片、書寫感想等)太久,佔用應就寢的時間。
二、觀看刺激或聳動的文章、圖片或參與熱門話題的討論,引發情緒激動,甚至生理上的亢奮,進而導致無法入睡。
三、眼睛的視網膜對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電子產品放射出來的藍光敏感度高,睡前接觸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令人難以安眠。
有鑑於此,其建議臨床醫師在處理失眠患者時,應先瞭解當事人使用社群網站的習慣,必要時協助改善。而一般民眾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勿沉湎於社群網站中,睡不著時別靠逛社群網站來消磨時間,以免惡性循環,讓失眠問題更加惡化。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