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山盟海誓、或是婚姻的誓詞,碰到失智症照護時,也可能被現實殘酷的照護壓力所擊潰、眼見心愛的人變成陌生人,如何能接受?更難熬過的是這照護壓力,得不到政府長照的支持與協助,值得讓我們思考的是:台灣如果有完善的失智症社區支持照護網,是否能讓類似家庭悲劇事件不再發生。
蘋果日報報導,瑞士籍華裔男士照護失智妻6年後,心力交瘁,向法院訴請離婚,法院判離,但該男士仍不捨「前妻」,繼續照護。
繼去年2月,嘉義市傳出人倫悲劇,一名男子疑似因經濟困窘,在租處帶著失智且僅30多公斤的77歲母親燒炭共赴黃泉;今年一月台北市發生一對80多歲老夫妻,妻子長期罹患失智症,丈夫不忍自己年事已高會拋下妻子獨活,與妻子燒炭自殺,留下有妻子簽名的遺書,表示要陪伴老妻走「人生最後一程」;日前,桃園市發生孫女因86歲祖父剛驟逝,失智的82歲祖母經家屬討論後決定送到療養院,孫女殺死祖母後,跳樓身亡的人倫悲劇!這些與失智症照護有關的社會悲劇從未停止。
為何悲劇持續在全台發生,照護失智症患不僅是家庭的責任,更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與義務,失智症整合照護應由政府建立制度,成立社區失智症支持照護網來協助家庭及照護者,以減少悲劇及社會成本。
台灣老化的速度已快趕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除長照制度尚未建立,照服人力嚴重不足等,最重要的是我們欠缺對老化、長期照護等的認識與價值,家庭面對老人照護或失智症照護,往往得不到社會支持,選擇極端的方式,值得政府與社會反思,如何將老化與長照等價值內化到我們社會中。
照護失智症患者是條漫長辛苦的路,身歷其境的家庭更能感受箇中滋味,在照護過程中,照護者及家庭是苦不堪言,但走過那日子後,回憶起來因親情會有一絲甜美。照護失智症患者雖是家庭的責任,但家庭對失智症的認識、照護技巧、非藥物療法、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社會資源的運用等知識瞭解有限,必須靠政府提供正確有效的資訊。
但目前政府無論是「長照十年2.0」或是失智症政策,都欠缺需求者導向的服務思維,僅以服務提供者思維來提供服務,試想漫長十多年的失智症病程,家屬所要面對的照護狀況,哪是目前政府所提供六堂制式化的課程就夠,每一位失智症長者的照護都是獨特性,從輕度、中度到重度的照護重點是不同,家屬需要學習的知識與技能也不同,政府曾考量過嗎?
「我接受你○○○作為我的妻子(丈夫)。我保證:我一生中每一天都對你忠實。是好是壞,是疾病是健康,我要愛護你、尊重你。」
這是一段宗教儀式中的婚姻誓詞,但生活卻是現實的,尤其是當另一半罹患失智症後,這是一長期照護,到了末期,這位失智症伴侶失語、肢體退化無行動能力,生活無法自理,完全需要他人協助,更令人難過的是:雖對外界毫無反應,是冷漠的。但他們絕對不會不認識家人,從他們的眼神中,他們仍可分辨:誰愛他們、誰關心他們!
政府應落實「長照十年2.0」擴大服務項目的第一項「失智症照顧服務」,早日建構以需求者為導向的失智症社區支持照護網。當台灣高齡化加速成長,長照卻是牛步化,民眾應大聲來要求具體的長照,否則這悲劇還會層出不窮。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