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臺北市政府即將針對國宅,啟動「石頭湯計畫-社區整合式照顧服務」,這是柯市府團隊拜訪東京附近柏市,一處高齡化率超過40%的團地(公共住宅)後重要的政策之一。事實上,近日北市府也已經完成一區一日照的工程,最後一塊拼圖,就是中正區多元照顧服務中心(小規模多機能服務)。
所謂多元照顧服務中心,源自2015年衛福部社家署開始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推動小規模多機能服務計畫,全台要成立22處小規模多機能服務據點。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元祖,日本則是自2006年開始導入。日本的小規模多機能居宅介護,小規模意味使用者人數不多(規定登記人數最高29人),多機能意思是可以接受居家照顧、日間照顧、和臨時留宿。
筆者曾拜訪幾處日本出名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單位。印象深刻鹿兒島共生之家,黑岩尚文先生(日本小規模多機能型居宅介護事業所連絡會副理事長)一句話,他說:「我們一直思考的,不是提供吃飯、大小便的照顧,而是支援他們在社區生活到最後。」在日本,約3成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單位,可以做到讓長者在地終活。假如沒有在宅醫療和24小時居家護理協助,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單位可以做到嗎?恐怕很困難。
因此,日本2012年開始複合型服務,也就是原本的服務,加上在宅醫療中24小時巡迴的居家護理。2015年之後,這類服務改稱「看護小規模多機能」。比較鮮為人知是給付的加算很大方,例如,參與出院支援的加算,緊急護理訪視加算,臨終照顧的加算,癌症末期病人照顧加算等。即使是末期安寧病友,也可以接受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只有在宅醫療,沒有能夠接納臨終的留宿空間,無法在家善終,只有小規模多機能,沒有在宅醫療支援,也無法在地終活。
接下來的長照2.0計畫,從A級旗艦店,B級專賣店到C級柑仔店,都邀請醫療單位參與,但無論何種醫療單位介入,都脫不了和照顧服務單位之間的媒和。「石頭湯計畫-社區整合式照顧服務」也是一樣,只有服務本身是不夠的,有一些資源投入鼓勵「彼此連絡」是必要的,要費一番功夫做到「有效連繫」。因此,假如,小規模多機能 x 在宅醫療 x 有效連繫=在地終活,相信石頭湯計畫能夠更上一層樓。
(本文作者為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