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最近風風火火,去年修憲通過新安保法,今年又推動財政刺激政策,很難想像這個在東亞政壇攪弄風雲的大人物,在2007年曾經因為大腸激躁症而倉皇下野!
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是現在消化科的常見病,患者人數年年升高,僅次於消化性潰瘍。主要症狀是腹脹、腹痛、腹鳴、腹瀉、便秘。臨床上很多患者腹痛如絞,好不容易衝到廁所之後,卻發現「大」不出來。或是好不容易大了一點點軟便或黏液便,或排了一點氣,肚子終於不痛了,但還是有上不乾淨的感覺,沒過多久肚子又開始一陣一陣子痛,只好再去找廁所。
除了腹瀉之外,有些患者會便秘,還有人便秘與腹瀉交錯,症狀錯綜複雜。患者一開始都擔心是不是吃壞肚子腸胃炎,甚至直腸癌!去醫院檢查,血檢、尿液、糞便等生化檢查都做了,沒有半點問題。最後去做大腸鏡,從盲腸、結腸、看到直腸,也都光溜溜好得很。最後醫生終於下了一個診斷: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疾病,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最新的研究是在直腸、乙狀結腸中置入氣球,開始打氣。大腸激躁症患者比起正常人來說,較小的打氣量就感到疼痛不適,表示腸道比一般人敏感。所以當少量糞便與氣體傳到結腸末端時,正常人沒感覺,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卻疼痛欲死。這個病還有個特點,患者在生活緊張、壓力大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病。
因為大腸激躁症的發作與壓力息息相關,有些醫生認為這是腦-腸血清素失衡。血清素5-HT(Serotonin)是神經傳導物質,同時存在於大腦與腸道中。腦中的血清素失衡,會引起憂鬱症、躁鬱症,大腸的血清素失衡,會引起大腸激躁症。傳統上醫生常用抗痙攣藥物、止瀉、止痛藥等,治療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便祕型的患者,則補充纖維素。最近因為血清素的研究越來越明晰,很多患者被轉介到精神科,合併抗憂鬱症藥物,療效更好。
大腸激躁症,在中醫裡被歸類到「瀉泄」、「腸澼」的範疇內。病因是肝脾腎三臟因為飲食、情緒、外感邪氣等因素而失去平衡,引起大腸功能混亂,造成長期的腹痛、腹瀉。
臨床上有分成幾個亞型,有的患者腹痛嚴重,瀉後疼痛雖然緩解,但一生氣症狀就加重,常常心煩、口苦,這是肝脾不合型。有些患者水瀉嚴重,喝到冷飲就一直拉,常有黏液便,這是脾胃虛寒的表現。還有一種患者,凌晨4、5點鐘肚子就怪怪的,一起床就衝到廁所,半秒都不能等,中醫叫「五更瀉」,患者平常手腳冰涼、小腹也涼,屬於脾腎陽虛型。中醫對這幾個不同型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療方案,針灸、中藥都有不錯的效果,請患者請找合格中醫師診治。下面提供幾個穴位、藥膳,給患者日常保健用。
腸躁症的患者,可以常常艾灸天樞、按壓足三里,這是調理大腸功能最重要的兩個穴位。腹痛嚴重的患者,再多按太衝穴,可調理氣機,疏肝理氣。如果是以腹瀉為主的患者,軟便、水瀉明顯,表示體內的水液代謝不良,再加按陰陵泉。晨起五更瀉的患者,再多按太谿穴,可驅寒補腎,並艾灸神闕,就是肚臍,也可用吹風機吹,距離10公分以上。
穴位
• 天樞:腹中部,臍中旁開2寸,灸法為主。
•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可灸可按。
• 太衝: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 陰陵泉: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 太谿: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 神闕:肚臍正中。只能用灸法。
灸法:點燃艾條,在穴位上方一寸燻烤15~20分鐘,不接觸皮膚。
按壓:用手、或按摩的牛角棒、或是圓鈍的筆按壓,力道以略感疼痛為度。
藥膳治療
整腸湯(痛瀉藥方)
材料:白朮、芍藥、陳皮、防風各5克
作法:將上述藥材投入一公升水中,大火煮滾,小火續煮10分鐘。
功效:白芍舒緩止痛,白朮健脾燥濕,陳皮調整腸胃氣機,防風疏風散濕。四者合用可以健胃整腸,讓過度興奮的腸神經安定下來,不會因一點點的刺激就過度反應。適合腹痛嚴重的腸躁症患者,症狀緩解後停用。
芡實山藥薏仁粥
材料:芡實50克、山藥50克、白朮20克、薏仁100克
作法:將芡實、薏仁泡水四小時以上,將所有材料丟到電鍋中,內鍋加水兩公升,外鍋一杯半水,按下,跳起即食。
功效:芡實、山藥、薏仁都有利濕效果,山藥、芡實還可澀腸止瀉,白朮健脾燥濕。腸躁症患者如果水瀉嚴重,可以常常吃。
肉豆寇粥
材料:補骨脂10克、肉豆蔻3g,生薑2片,白米50g
作法:將補骨脂打碎,將所有材料丟到電鍋中,內鍋加水1公升,外鍋一杯水,按下,跳起即食。
功效:補骨脂、肉豆蔻有暖腎止瀉的功效,適合晨起五更瀉的患者。
大腸激躁症的患者飲食以清淡為宜,豆類、奶類等產氣多的食物先別吃。若患者除了腹痛、腹瀉之外,還出現血便、體重減輕、持續性腹脹、貧血、發燒等症狀,就要小心了,這些都是器質性疾病之徵兆,請務必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