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徐仲)
最近辦了一場米粉演講,我將米粉定位為「見證現代食品科技發展的飲食文化」,同時解釋了純米米粉、調和米粉、炊粉和水粉的差異。演講結束後,一位朋友問我是否依舊支持純米米粉?為何不在演講中呼籲純米米粉才是真正的米粉?
「就口感來說,我個人喜歡純米米粉,但我不會刻意否定以玉米澱粉為主要成分的『米粉』!」我給了一個她沒想到的答案,因為在沒有食安疑慮時,我喜歡多元化的食物觀。任何食物只要標示清楚該有的資訊,讓消費者有選擇的機會,我就舉手贊成。
自從2013年爆發米粉含米量不足的新聞後,身邊許多朋友就成了純米米粉的基本擁護派。年紀稍長的朋友是基於懷舊,因為純米米粉代表了他們的青春滋味,年紀較小的朋友則是為了嘗鮮,畢竟近四十年來,各地餐館攤販賣的米粉,早已不講究純米,因此標榜「純米」的米粉反而成了新口味。
究竟是幾時開始,米粉的含米量開始下降?
有一說法是民國60年左右,在政治考量下,台灣進口了南非的玉米澱粉,當時台灣在來米的價格偏高,有人嘗試加入價格偏低的玉米澱粉後,發現米粉口感具有高度彈性,於是各家廠商開始嘗試「配粉」,譬如馬鈴薯粉、樹薯粉、麵粉等,依著不同澱粉的直鏈澱粉含量,在降低成本和調整口感的前提下,找出各家的機密配方。
這種配粉的技術,屬於現代食品科技發展的見證。經過時間累積,在近40年的演變中,許多「台灣味」都非純米米粉,譬如鯧魚米粉湯、台北市場常見加了油蔥酥的米粉湯、台南的小卷米粉湯、宜蘭的米粉羹、新竹的米粉炒等。直到2013年的新聞炒作後,純米米粉才重回市場,發展到今天,依舊屬於少數業者。
至少往好處看,相關部門不斷更新「市售包裝米粉絲產品標示規定」,盡量讓產品能做出區隔,因此與其一味強調純米米粉才是正統古早味,不如趕緊發揚純米米粉的飲食特色,這樣才能讓產業有更多的發展性!
我推薦的米粉:
永盛米粉(純米米粉)-新竹市北區延平路一段317巷3弄17號;電話:03-522-2864
東德成米粉廠 (純米米粉)-新竹市北區延平路一段317巷3弄47號;電話:03-523-3530
正裕米粉工廠(調和米粉)-彰化縣芬園鄉楓坑村仁愛路一段382巷71號;電話:049-252-2559
(作者徐仲為食材達人、營養師;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6年6月2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