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9日是我國的「國民體育日」,為迎接它的到來,各縣市政府皆會舉辦系列活動,希望能藉此提高民眾運動的意願,期盼大家透過接觸運動,進而愛上運動,並維持規律運動的好習慣。然而,運動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呢?
以往研究證實,運動會刺激腦內啡等化學物質的分泌,降低肌肉緊張、減少睡眠失調,產生愉悅感受,不僅能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外,對於提振精神,緩解焦慮、憂鬱症狀,確有明顯功效;對心理層面影響則包括:
一、建立自信:運動過程中,可以挑戰自我體能,逐步達成活動目標,掌握改變的進度與結果,重塑自我價值。
二、焦點轉移:情緒低落時,運動能造成分心,避免過度專注於目前的煩惱及衍生的不適,避免持續反芻問題,惡化無助感受,妨礙問題解決。
三、正向連結:運動產生的呼吸急促、流汗等生理現象,雖與焦慮、恐慌時的表現類似,卻不會引發緊張、害怕。因此,透過運動可取代負向情緒與身體症狀間的不當連結。
四、環境增強:憂鬱常使人孤立自己,缺乏與環境互動。運動能增加社交及接觸外界刺激的機會,豐富生活經驗。
不過,許多人雖然明白運動的益處,卻未必能落實。那麼,該如何克服惰性,將運動融入生活呢?
一、確認偏好:找出個人的運動性向,以及可接受的進行時間、地點與方式。
二、設定目標:擬定符合自己能力的運動計畫,並將過程細分步驟,按部就班,視情況逐漸增加難度與分量。
三、保持彈性:在例行性的運動外,隨時可依個人需求作計劃變更。例如心情不好時,就算原本沒安排要運動,不妨去打球或游泳來宣洩情緒。
四、改變認知:把運動視為能舒暢身心的享受,若勉為其難進行,除了徒增壓力,也容易半途而廢。
五、結伴而行:找尋志同道合的親友,一起去運動健身,或加入團體(如韻律、瑜伽班),除可互相激勵外,透過指導、督促,也較能持之以恆。
六、接受失敗:建立新習慣本來就困難,意志力不足、方法錯誤等常會導致運動計畫的中斷。但別因噎廢食,需肯定自我表現,檢討後重新出發,才能漸入佳境。
運動雖非萬靈丹,卻具有提升自信、活絡思考、激發創意與安撫情緒等功能。因此,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就算遭遇挫折、打擊,也能沉著因應,對未來懷抱希望。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中國時報》醫療保健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