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今天你按怎來?」醫生問。
「大輪車,慢慢駛。一個孤單老人,看病不敢麻煩世媳。」老農夫回答。
「平常按怎吃?」醫生追問。
「呵!啊就一餐作3餐,目珠壞膝蓋差,天暗不敢出門。」老農夫回答。
「原來喔!難怪您常常壞肚子」醫生無奈嘆氣。
相信很多社區醫師有這樣經驗,診間發現病人醫療問題,其實源自照顧不佳,但又無法解決。於是,問題一再重複,直到有一天,小問題變大問題,病人送進急性醫院。
病人要出院時候,醫院裡有「出院準備單位」做窗口,可以把病人資訊轉介給縣市的照顧管理中心。姑且不論轉介之後,政府的長照服務的成功達成率有多少。小病拖成重症的個案,往往一旦家屬擔心24小時照顧,變成外籍看護照顧可能性很高,於是,公的長照資源又排除。簡單來說,我國醫療與長照之間的「連結」,一直是大問題。
醫院有出院準備單位,但社區的診所,可就沒這能量和編制。偏偏早期的介入預防,應該在社區開始,最好從自宅開始。我認為,解決問題,應該從前端預防開始。去年呼籲讓社區醫師做「居家照顧服務員」的靠山。讓居家服務隨時可找到醫護人員協助。反過頭來,「照顧經理」應該做我們醫療人員的靠山。
「照顧經理」當社區醫師的靠山,這是什麼意思?大家不陌生,藥商代表不時到門診灌輸最新的醫藥資訊,推銷藥物給醫師。我認為照顧經理也該如法炮製,三不五時到診所和醫師公會宣傳「在地現成照顧資源」,讓大家熟悉。一旦社區醫師發現病人有照顧需要,撥一通電話,照顧經理「立馬」過來接觸個案,早期發現,早期介入。
長照2.0要推A-B-C三種店,有柑仔店、專賣店、旗艦店,要讓店家「掛牌上市」,我說都好。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把「連結」做好,讓資源可以到位,長照2.0才有機會成功。
(本文作者為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