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從我不想上學,到我想學會生活 | 健康遠見
人際

從我不想上學,到我想學會生活

【專家觀點】
從我不想上學,到我想學會生活

「心理師,打攪了,約莫一年半前掛了您的門診談孩子問題,回來後有照您意見調整管教,但沒多久孩子便故態復萌。半年多前,曾經人介紹到某醫院看某醫師,經懇談後,該醫師決定開藥給孩子吃,但孩子聽了很不高興,嚷著要離開,壓根不願配合。如今孩子不但不願讀書,還變本加厲地睡到中午,悶得發慌才到學校晃晃找同學玩,更視校規於無物。我真是手足無措了,想勸他去跟您談,請您幫我開導孩子……」類似電郵,幾乎每天都會收到。

去年中才發表過〈我不想上學〉,不過短短一年,身陷「孩子拒學」風暴的家庭又更多了。大概「苦主」已經急到六神無主,也沒打聽來談過的孩子究竟有沒有「長進」,便搶著約診,更有人直接按「文」索驥地google出聯絡方式,讓晤談門診的業績直線上揚。

按理說,「業績直線上揚」是該竊喜,但長時間被家長、老師們拱上開導「不上學孩子」的大位,得花極大耐心幫大人理解,孩子成長停滯的最大隱憂不在「上學與否」,而是對「活之興味」的日漸流失。說真的,若不是對探索難解行為背後之動機有著濃厚興致,心理師自個兒恐怕也早成職場逃兵。

當走進教室等於魯蛇

被認定有問題的孩子在晤談室裡往往不太開口,倒是把他們「送」過來的大人常忍不住道:「不過是出門上個學,有這麼難嗎?」「我們當年是想上學還沒得上,這一代的孩子根本就是太好命,才會人在福中不知福啊!」

但孩子本人其實不太知道自己人生怎會如此說變就變-明明「產量」甚少,從小個個都是家中的寶貝金孫、掌上明珠,怎麼會在入學後發現自己在班裡根本算不上個「咖」?(詳情可參閱去年的〈我不想上學〉。)

當「走進教室」等同證明自己不如人時,不退回有著網路的家中窩著,難不成要待在教室裡當魯蛇?只不過,逃避一陣子後,「不知如何是好」的他們也知道自己跟同儕的距離愈來愈遠,在焦急又追趕無望的情況下,不是動不動對身邊人暴怒,就是乾脆擺爛,躲進網路世界。

身處成長期的孩子,本來就容易出些狀況,又因這一代所處的環境變動飛快,更增加了身陷「危機」的機會。然而,這也讓心急的大人多以「一邊責怪」與「一邊解圍」來幫其度過,於是孩子便少有機會透過克服困難來經驗自我價值,進而造成「期許中」的那個「厲害我」,跟「現實中」的那個「不厲害我」,愈來愈遠。

隨著一次又一次上演的親子衝突,孩子一方面覺得自己被大人控制,另一方面也漸漸發現自己是真的不行;家長老師們,則是慢慢陷入疲於奔命後的心力交瘁。

從搞定自己腦袋練起

如果可以,大人是否願意冷靜下來評估,自家鬧著不上學的孩子,其身心究竟處於哪個階段?

•  一般情況:任何孩子偶爾都會有想逃避上學的念頭,加上正處青春期,跟爸媽的互動較僵,彼此都不知道關係怎麼會變這樣,雙方的心都有點受傷。

•  警訊出現:大人無法忍受孩子「變」了,忍不住大聲斥責,很想做到不要老念孩子卻屢屢破功,彼此關係愈來愈緊繃,孩子會因鬧情緒而索性請假。

•  初期症狀:孩子失去自信,脾氣愈來愈躁,甚至開始拒學(或窩在家,或整天跟著「同樣」的孩子打混)。

•  症狀持續惡化:長時間與社會脫節,家人也想放棄。

•  症狀慢性化:產生精神困擾及身心疾病,空洞活著。

與其急著想一步到位地發生復學奇蹟,不如認清「親子教養」與「孩子成長」都沒有速成的捷徑(不是送到安親班或才藝班,孩子的生活能力與自我認同就會自動長好)。

大人間更需練習在以「不指責對方」的前提下,就孩子處於哪個階段先行討論,並可依著下列原則來調整與孩子的互動:

•  一般情況下的SOP:雙方都需要一些屬於自己的空間,見面時不再只是指正對方,可以跟對方聊聊與對方較無直接相關的喜怒哀樂。

•  警訊出現的SOP:翻一翻親子教養的資料,聽一聽別人家裡那本難念的經。最好安排自己有固定的流汗時段,並慢慢接回「一般情況」下的SOP。還有每天默念:想搞定小孩?先從搞定自己(跟另一半)練起!

•  初期症狀的SOP:大人得靜下來承認一直想處理「上學與否」的表面症狀,可能已經耽誤了孩子發展更核心的自我認同。

•  協助孩子澄清想法:從「我不想上學」的逃避虛無,到勇於說出「我想不上學」。

•  鼓勵孩子跨出第一步:除了「我想不上學」之外,還打算試試什麼呢?(最好能往「我想學會生活」的方向前進。)

•  症狀持續惡化的SOP:啊!就一定得尋求相關資源協助。

•  症狀慢性化的SOP:尋求相關資源協助外,願意謙卑承認自己能做的有限,但會練習把每天都過好。有沒有轉機出現,就交給上天。

希望,一切都還不會太遲。

註:「我想學會生活」為蔡穎卿著作之標題。)

(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臨床心理師;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6年6月25日《聯合報》)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