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是所謂的「國際失智月」,政府衛生機關常會和相關民間社團合作,舉辦各類宣導活動,藉以提升民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與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於2015年3月召開部長級失智症會議,當中提到全球大約有4750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以每年增加770萬人的速度成長,也就是每4秒鐘就有一名新個案產生,而我國65歲以上失智人口更已超過22萬人。
罹患失智症不僅生活上極度需要他人照顧,對於自身家庭,甚至於整個社會而言,無論是在生理、心理或是經濟上也都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學習如何自我管理,延緩大腦退化,進而預防失智症纏身就顯得格外重要。
不久前,一份發表在國外期刊「Current Hypertensive Reports」的報告指出,要降低失智風險,最晚從中年開始就要建立健康的生活形態,幫助體內的循環系統正常運作。而結論中也強調,凡是有益心臟健康的事物,對於大腦同樣有益。
卡爾林.安斯蒂(Kaarin Anstey)教授是澳洲國立大學老化研究中心的主任,本身是該論文的共同作者,其表示只要氧氣和養分能藉由血液有效運送到全身細胞,特別是大腦細胞,對於預防失智症就可產生一定程度的效果。另外,失智症目前雖無法治癒,但諸多研究已發現引起該疾病的危險因子,建議最好要避免以下情事發生,若已存在則需立即改善或接受妥善治療:
一、過度飲酒
二、吞雲吐霧
三、體重超標
四、高血壓
五、膽固醇過高
六、糖尿病
七、中風
八、空氣污染
此外,平常也要培養保護因子,這樣對抗失智症來襲才有勝算:
一、規律運動:每週不妨運動4-6次,每次至少半小時以上,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爬山、游泳、瑜珈與打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二、注意飲食:三餐攝取的營養要均衡,儘量少油、少鹽和少糖,多吃新鮮蔬果與小型海魚,所謂的「地中海飲食法」就很值得嘗試。而適量飲用咖啡也被認為有「顧腦」的作用。
三、社會互動:主動投入社交,多和人群接觸。比方說外出用餐、找人打牌、參加一天或過夜的旅遊行程、擔任志工、拜訪親友、參加宗教慶典活動(如上教堂、掛香等) 。
四、鍛鍊腦力:持續學習,不斷動腦,藉以增加「知能存款」量,也就是腦本。像是閱讀書報、玩桌遊、進修、逛博物館、聽音樂會等都可以。
失智症固然可怕,但若能及早做好「防微杜漸」的功夫,相信應能大幅降低患病風險,遠離它的威脅。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