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脊椎側彎即脊椎向兩側之一邊發生彎曲形,通常彎曲程度超過20度以上才認定為結構性脊椎側彎,臨床上姿勢不良也會引起側彎,有時候長期不當使用背部負荷重量,也會引起背部外觀異常,若程度輕微,可隨著改變姿勢來調整,則為姿勢性脊椎側彎,與本文討論的脊椎側彎不同。
結構性脊椎側彎經常發生於胸椎或腰椎,嚴重時會合併脊椎體出現旋轉變形,或向前或向後異常彎曲,且可能會壓迫胸部,引起呼吸功能障礙,或造成骨盆傾斜、肢體不等長、平衡功能障礙等問題,這些都會增加治療上的困難。
引起結構性脊椎側彎的病因很多,包括特發性(最常見),先天性(脊椎構造異常所致),神經肌肉疾病(例如腦性麻痺、小兒麻痺肌肉萎縮),腫瘤、神經纖維瘤等,在治療上會因其嚴重程度和相關的合併疾病而出現不同的考量,最好注意脊椎側彎的進展速度和嚴重程度,諮詢醫師較合適的治療方式。
脊椎側彎進展到很大彎曲變形時,會影響呼吸功能,常見於小兒麻痺或神經肌肉疾病患者,如腦性麻痺病患,早期台灣仍有許多此類病患,但目前篩檢方式普及,除非在偏遠地區未就醫者,否則嚴重脊椎側彎的患者已經很少見。
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是特發性脊椎側彎,此情況常發生於青春期,女生比男生常見,通常在小五至國三、高一年紀時,身體長高變化最大時明顯進展加重,這種年紀的青少年已自主洗澡穿衣,未注意觀察時可能未明確看出來,因而常是在夏天衣著較少時才被發現,或衣服穿著(裙角)未對稱時才會看出來,但由於新潮衣服常有特殊造型設計,也未必容易看出來。
所幸目前都有醫護人員到學校身體檢查,檢查時會請同學背部朝著檢查者,雙腿並攏站好,然後向前彎下腰部,從病患後側向前平視其背部,若背部不對稱者可能為脊椎側彎;但若請假而未被檢查者,仍可能會被忽略,家長可學習在家自行檢查,這種方式可提高早期診斷率,應多配合檢查及評估。部分檢查出來有可能發生脊椎側彎的同學,可能會被轉診到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必要時需拍攝X光片來確診。
許多特發性脊椎側彎的病患,其脊椎變形進展不會太快或太大,一般可經由姿勢運動和背架來維護,維持輕微變形而不需手術(脊椎側彎20-40度),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可能會繼續進展到更大變形,這些患者可能需接受脊椎矯正手術和固定,以控制脊椎側彎的進展。目前手術技術和固定器材有相當的發展,除非情形很嚴重的脊椎側彎患者,通常都可達到相當可期的治療成效,由於手術仍有一定的併發症風險存在,在決定是否需要手術或選用何種治療方式時,應諮詢醫師商談較合適。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