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妳老了,會不會變成跟Ina一樣呢?
服務員A-Lan問醫生:「對面的Ina(阿美族對年長女性尊稱)她一個人住,出門不方便,可以拿慢性病藥嗎?」
「咦!她有什麼病嗎?以前都是怎麼拿藥呢?」醫生問。
A-Lan說:「她有中風過,藥都是託人家拿。」
「好,我們去看看吧!」醫生說。
「哇!血壓220。Ina,妳多久沒吃藥了?」
Ina:「Hai~Ya 很久~很久.......」
「Ina,你一個人住,吃怎麼解決?」
Ina:「我打電話,下面的人送菜過來。」
A-Lan小聲問:「醫生,這樣Ina可以拿藥嗎?」
「賣菜的都可以送了,拿藥的當然可以。」醫生回答。
小小的三坪房間充滿尿臊味。兩張桌子,各有1支電話。
失能加上獨居,好幾次Ina有輕生的念頭。
Ina中風之後,行動不便,各種需求,都靠電話。諷刺的是,山區交通不便,送菜的都來了,瓦斯的會來,郵差會來,「居家醫療」最晚來。
要不是送餐員A-Lan機警,什麼時候要二度中風,會發生什麼事,沒人敢想像。
Ina身上沒有「管子」,沒有「呼吸器」,也沒有被醫師診斷「癌症」或「精神病」,即使住院,也不會有「居家照護」介入Ina出院後的醫療照顧。臺灣直到2015年,健保開始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在此之前,完全沒有正式的「到家醫療」可以幫忙。於是,這群老人因為就醫不便,健保卡寄放「計程車」,或託人領藥,幾乎變成常態。
過去的居家護理和安寧照護,重視「疾病」和「失能」。比方說巴氏量表小於60分?還是臥床超過3個月?診斷癌症末期,半年內死亡率超過5成?「社會」和「地理」因素呢?當偏鄉公車一天3班,家裡沒有汽車,只有機車,距離最近「衛生所」必須騎過山路1小時,兩個老人互相依靠,每個月要擔心慢性病藥物怎麼拿,每3個月醫生說健保要求抽血一次,更加讓人頭痛。
過去,臺灣的居家照護有三道枷鎖:(1)出診事先報備主管機關、(2)現場刷健保IC卡、(3)經VPN事先開案。這三道枷鎖,讓很多醫療人員怯步。即使有心願意到家看診的醫師,還得偷偷摸摸,擔心觸法。日本在宅醫療除了沒有上述三道枷鎖之外,也沒有收案條件限制,隨時都可以服務。反之,我們對於「誰」適合接受「居家醫療」服務,過去20年來,並沒有累積本土化的經驗。
有一天你/妳老了,會不會變成跟Ina一樣呢?
「誰」符合居家醫療的服務條件,相信健保署和醫療單位都還在摸索中。我的觀點是回歸服務的本質:居家醫療是「支援在家生活」的醫療,這樣的觀點出發。吃飯、買菜都要靠外送的老人,不管獨居與否,全部都是居家醫療的個案。
Ina,抱歉,是我們來晚了!
(本文作者為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