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一月台北市發生一對八十多歲老夫妻,妻子長期罹患失智症及憂鬱症,丈夫不忍自己年事已高會拋下妻子獨活,與妻子燒炭自殺後,日前桃園市發生孫女殺死失智症祖母後,跳樓亡的人倫悲劇!
(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台灣老化的速度已快趕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除長照制度尚未建立,照服人力嚴重不足等,最重要的是我們欠缺對老化、長期照護等的認識與價值,家庭面對老人照護或失智症照護,往往得不到社會支持後,選擇極端的方式,值得政府與社會反思,如何將老化與長照等價值內化到我們社會中。
托爾斯泰在其著作《安娜·卡列尼娜》有句名言:「每個幸福的家庭,故事都是一樣的;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今天的社會,政府的責任是如何翻轉這些不幸的家庭,而無是任由這些不幸的家庭演變成社會的悲劇。
日本老年人口從佔總人口的7%到14%,僅有24年,成為世界老化速度第一的國家,目前老年人口更高達26%以上,帶來的是許多因介護所產生的:介護離職、介護殺人、介護犯罪、孤獨死等社會問題,但日本政府以橘色計畫(Orange Plan),建立民眾對長照及失智症的認識,先從2012年,推動5年期的失智預防計畫,改善醫療及長期照顧服務,以支持患者在社區生活,對於日常生活與照顧者提供更好的支持。
歷經3年的實行後,至2015年依據現狀況予以修正、調整後提出新橘色計畫(New Orange Plan),2018年的該計畫的目調整為:以全面性策略對應失智症,以地域(失智症患者居住的地方)為範圍,營造一個對失智症有所且友善的環境,因日本無法效法荷蘭花2千萬歐圓,建立一個僅供152位失智症長者住的失智村。
我們老化的速度極有可能少於日本的24年,日本已有比台灣完善的介護保險,依然發生許多因介護所衍生的家庭問題。台灣既無完善長照制度,偏鄉的長照資源不足更為嚴重。台灣目前更欠缺對長照、老人照護、失智症照護的價值與經驗,試問:為何小學、國中等均有父母成長班,教導新手父母如何與子女溝通、如何教育子女,台灣何處可教導中壯年子女如何去與年邁的父母溝通、如何去照護失智或失能的父母。
長照不是只有醫療,長照更包括家庭的生活,生活的內容更是否與年邁父母的互動需要調整。在還沒有照護父母之前,誰會有照護老人的經驗?尤其,政府期望發展在地化、社區化的長照制度,這其中,家庭是長照的重要支柱,沒有家庭就不可能建立在地化、社區化的長照,家庭既然重要,政府更需協助家庭學習長照,家庭成員如何建立共識,共同分工合作照護父母等。
但往往子女認為:有了看護,子女就可不管,送了安養機構,子女就沒責任。年初台北市的案例是,已有看護的父母仍不想增添三位子女困擾,選擇雙雙結束生命;最近桃園的案例,父親不懂如何照護失智症母親,決定送安養護機構,讓與祖父母感情深厚的孫女無法接受,也選擇雙雙結束生命。
再者,政府對長照機構的評鑑制度,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從社政、衛政、評鑑委員、長照機構等都很清楚其結果的可信度,唯有民眾不知道,民眾卻會根據政府的評鑑結果做為選擇長照機構的重要依據,如果政府的評鑑是真的,為何新店發生大火的長照機構,是被評鑑為甲等,出事時,卻僅有三位外籍看護,照護人力明顯與評鑑要求不符;即使被媒體評鑑為全國第一名,政府評鑑為優等的新北市三芝長照機構,為何去年11月底,會在四天之內,發生兩起長者落水事件,造成一死一命危,評鑑結果是可信的嗎?
如果政府能從學校及社會教育中,開始提供有關老化、長期照護、失智症照護的瞭解與認識,並加速建立與落實蔡英文總統的長照2.0。政府不要再用服務量能的數字來告訴民眾政府已經做很多,政府該做的是將長照視為重要政策。試問:蔡英文總統及林全院長曾宣稱的長照局在那裡?行政院長照跨部會小組至今僅開過一次會,如果長照依舊牛步化,類似的長照家庭悲劇將持續出現在社會弱勢家庭中。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