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青年時發現因遺傳性疾病導致視力漸漸衰退、中年時為自己做了重大的人生決定,離開家庭,獨自踏上學習視障按摩的旅途,智惠努力找到生命的使命。經過十多年,她從工作找到成就感與專業,從生活實踐興趣,脫胎換骨的模樣非常美麗動人呢!
【文|陳玠婷;攝影|王致尹】
一日下午,智惠搭公車到板橋愛明視障中心上歌唱課,爾後她和歌唱班同學坐在教室裡一齊上課,唱著首首膾炙人口的歌,再加上老師、同學打諢插科逗得她樂開懷,智惠表示她現在把工作減半,想多學興趣課程、與好友到郊外遊玩散心,她說:「我和以前不一樣了。」
發現疾病 適應不同
智惠20多歲時,發現自己視力漸退、視角越來越小,直至目前她的視角只剩中間,上、下、左、右皆是空白一片,她說:「醫生說這是遺傳性疾病,我的弟弟和妹妹也是類似的狀況。」而因為漸進式退化,她沒有外人想像「發現病症後難以接受」的階段,「漸漸退化還是影響我的日常生活,像是炒菜時看不到周圍,油和菜濺得到處都是,我也越來越依賴家人照顧。」她形容那時候日子苦,雖然住在高雄的透天厝,但她與丈夫市場、夜市的工作並不順,有時甚至三餐不繼,加上要撫養兩個孩子,壓力壓得她苦不堪言。
直到十多年前,智惠的妹妹透過友人的介紹認識慕光重建中心,妹妹詢問智惠是否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改變生活,她思來想去,最終考慮孩子大了,自己也該獨立了,於是整理行李決定獨自一人北上過新生活。她說:「我記得那時很感慨,住在透天厝裡,但走出家門只有一只行李箱。」把過去留在背後的她,孤單自嚐,開始在宜蘭求學生活。
克服障礙 工作找到成就感
智惠回想自己學校學按摩的時間,學科對她易如反掌,只要認真讀書都能取得好成績,但術科對她來說卻是很難克服的障礙,因為術科學習無法避免碰觸別人身體,「除了先生和孩子,把手放在別人身上好不舒服。」後來,為了學好畢業,她逼著自己面對,畢業前已經考取相關丙級執照,讓她鬆一口氣。
畢業後面臨就業,智惠的心態調適很快,她表示學生時期和工作對按摩看法不一樣,不能再想自己的障礙,否則無法養活自己。智惠開始投入按摩工作,藉由每一次與顧客互動,她漸漸對按摩手法有收穫,發展出一套獨有的概念與模式,她說:「我覺得我好像用手在跟顧客的身體對話。」顧客的身體會告訴她很多訊息,解決顧客問題就不難,她也因此有了一批老顧客名單,生活漸漸穩定下來。
十幾年下來,智惠開過按摩店面,目前經營個人工作室,她兩年前開始減少工作量,將一半的時間留給自己,到愛明學習才藝、藉由口述影像欣賞舞台劇、和烏克麗麗班的朋友山上下海,不畏漸漸失去視力的恐懼感,也不再看重視障帶來的不便,而是盡力把生活過得極盡充實愉快。
「如果遇到需要鼓勵自己的時候,我會想起當初決定離開庇護港灣時的勇氣。」她說,以前個性內向,但現在經歷多了,懂得鼓勵自己,也找到按摩是她的使命,因此個性越來越開朗,對過往的事更能侃侃而談,「生命是種體驗,拔苦與樂,我活得很好。」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6 期 2016.10 月號
專欄介紹:
自1983年7月創刊,伊甸園月刊已發行數十年,過程中,我們發現需要幫助的人越來越多,層面越來越廣泛,每一個個案、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與難處,我們聽過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聞之鼻酸的憾事,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告訴更多人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情,讓更多溫暖及感動能夠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