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經是第三次了。在下班接小孩的路上,我看見同一個小女孩,約莫小一、小二的年紀,在路旁再度被拋下,聲嘶力竭對前方作勢要騎機車離開的媽媽哭喊著「不要、不要、不要」。
前兩次,媽媽騎車繞了個小圈後,終究都還是繞了回來,這一次沒意外,也是如此。同樣,也毫不例外地用高分貝音量對孩子吼著,「為什麼妳每次都講不聽?以後再這樣,我就不理妳了!」音量之大,很難不引起來往路人的側目。而且我猜:應該有些人與我相同,已非第一次目睹這景象。
這一次,我終於按捺不住,準備趨向前去,正在遲疑間,我發現已經有一個身著附近一家醫學中心短白袍的醫護人員過去。接著,經過一番爭執,看見那位媽媽悻悻然地丟下一句,「關你什麼事?」回頭對著小女孩吼,「還不上車?」疾馳而去。
整個歷程,我很難不去關注那個小女孩的表情。因為那個憂傷表情,在我的諮商室裡,並不陌生,差別只在於:那是出現在三十幾歲的成年女性臉上,並且大部分時間被「收」了起來,藏得很好。
被拋在路旁的小女孩
Jean第一次踏進諮商室時,她告訴我:最近剛跟交往三年的男友分手,分手的原因,不是男生不愛她,反倒是太愛她,在數度向她求婚,都得不到應許後,黯然地選擇離開這段關係。「那時候,我居然沒有任何半點難過。」她說。講這句話時,表情木然。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以這種方式結束關係了。「隨時為關係結束做準備」的信念,可以讓她離開關係時,比較不會「痛」,卻也阻礙了她完全投入關係,總是告訴自己「不要愛得太深,以免對方離開時,自己會太痛」。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在漂泊了三段類似的關係後,也讓她從「雙十年華」來到大家口中所謂的「剩女」階段。她意識到自己似乎有些什麼不對勁(她的用詞是「我覺得我一定有毛病」),卻又無法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選擇來到這邊。
我彷彿看見她臉上的驚恐
在我們的諮商關係穩固後,依我的直覺,我想差不多是時候切入核心議題了。
「妳與媽媽的互動如何?」我問。Jean的臉色頓時垮了下來,接著逐漸轉為憂傷,在引導下,慢慢地述說。
她說,在她們小時候,父親因為工作忙碌,全職家庭主婦的媽媽扛起全部的教養責任,她知道媽媽壓力應該很大。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只要她沒聽媽媽的話,惹媽媽生氣,不管當時在哪裡,常會大聲罵她:「妳再不聽話,我就不要妳了!」並無視她的哭求,丟下她不管,自己回家。有一次在一個大賣場,她哭到人家都打烊了,警衛伯伯看不下去,陪她走回去,路上才遇到折返的媽媽。
「那個畫面,我很難忘記。」Jean眼眶溼潤。她幼時臉上的驚恐,我彷彿還可以看見。
一種教養,兩種心理決定,同樣讓人心疼與遺憾
後來,妹妹出生後,媽媽依然時常上演這一齣劇碼。但是,她意識到自己多了一個「姊姊」的角色,選擇先收起自己的情緒,先照顧妹妹,保護妹妹不受到驚嚇。久而久之,她認為自己因此變得堅強,不理會媽媽的情緒,便不會因此受傷難過。
「妹妹直到現在都出社會了,還是很不爭氣,常常還是很在乎媽媽的看法,希望得到媽媽的安撫與肯定。」她停頓會兒,接著說:「而且她跟男友的交往狀況,我也常看不下去!每次吵架都哭得死去活來,什麼都肯配合,只求男友留下來。一副好像沒有男人,就不知道怎麼過日子的樣子。」
「妳有沒有發現:妳們姊妹倆各自的親密關係模式,與妳們和媽媽之間的互動模式,有點像?」對於這個很跳tone的問題,她先是一愣,接著陷入沉思。不同的是:姊姊選擇不投入關係,以避免受傷;妹妹則選擇討好,以避免對方的離去。
同一個教養方式,兩個孩子,兩種不一樣的選擇與決定,卻都令人感到心疼與遺憾。
心理師暖心分析
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都同意: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親密依附的對象,孩子幼時與父母親的互動關係品質與型態,會影響孩子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所呈現的樣貌。
在諮商室裡,很多困在親密關係或婚姻關係中的案主,癥結往往可追溯至幼兒時期或青少年時期與父母間的互動,以及其所發展出來不利於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依附型態」,而且這些依附型態大多源自於孩子如何回應主要照顧者在教養上出現的問題。
最常見的是心理學家安斯沃斯(Ainsworth)所提到的「抗拒/矛盾型依附」(Resistant Attachment)以及「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前述案例裡的姊妹,即是典型的例子。面對情緒不穩定,時常恫嚇要拋下她們的母親,姊妹倆其實都很在意母親的安撫與肯定,並且害怕母親的離去;然而,面對情緒不穩定的母親,即使母親在身旁,她們也總處在焦慮不安的狀態,時時擔心「媽媽不知道何時會突然生氣」而恐懼,難以感受到母親角色帶來的安定感,而發展出帶有「矛盾情緒」的依附型態。
而姊姊後來為了保護妹妹,發展出新的回應方式:在與母親的關係中,讓自己少些對關係的期待,抽離自己的情緒,而不再投入關係裡,避免因反覆失落與受傷而無法堅強地保護妹妹。
療心練習與叮嚀
這些經學習而來、扭曲的回應方式,在幼時與父母的關係裡,的確有其階段性保護功能,但卻可能在長大以後,阻礙我們發展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唯有透過覺察、辨識,而後反覆進行「斷開經驗連結」的練習,才有機會修正。
• 給「曾經是孩子的你」的療心練習:
如果你曾經或正在經歷一段讓你覺得辛苦與難受的親密關係,請稍稍停下腳步,回答以下問題,並將答案書寫下來。
1. 在你與伴侶的關係裡,有哪些部分與「你與父/母親」之間的互動相似?
2. 這些相似之處,如何影響你自己的親密關係?
3. 在面對伴侶時,哪些情境最容易挑起你的負向情緒?這些情緒經驗,在你與父母的關係裡,是否也感到熟悉?
4. 再重新讀一次自己所寫的答案後,寫下自己的發現與覺察。並在文字的最後,提醒自己:「我已經長大,現在我面對的,是我的伴侶,不再是我的父母,我有能力可以選擇更好的方式回應我的伴侶,投入屬於我自己的關係。」
5. 與你的伴侶分享上述的發現與覺察,並一起討論,設定好「中止自動化情緒反應」的「開關」(例如手勢或關鍵字)。在必要時,請伴侶幫忙踩煞車,斷開自動化情緒反應的連結。
• 給「已為人父母的你」的療心提醒:
我們生活中不免有許多辛苦與委屈,為了家庭、經濟、工作,承受不少壓力,然而這都無損於「我們是孩子親密依附的第一個對象」之事實,孩子需要我們扮演一個「穩定的成人角色」。
你習慣把「如果你不(達成什麼事)……,我就不理你/我就離開你」這句話掛在嘴邊嗎?如果你知道這句話對「你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以及對孩子「未來發展健康親密關係的能力」潛在影響有多深遠,你是否願意在下次說出口前暫停一下,再決定要不要說?
然後,別忘了回過頭照顧一下自己:我最近是不是壓力太大、太緊繃?是不是需要找人聊一聊?以免把壓力與情緒在不自覺中轉移到弱小,沒能力抵抗的孩子身上,不小心傷害了你所摯愛的他們。
(原文刊載於陳鴻彬《鋼索上的家庭》一書/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