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愛不愛我?」「你要不要?」傾聽內心真正的意向,沒有過多裝飾,誠實面對果敢的追求。
從小至大,影響自己最深的三大文化,分別是中華、日本和美國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種族的融合,培育出特有的中華精神,反映在商品上重視本質,不追求多餘的包裝,敦厚的儒家風範;日本文化較為細緻,做出來的物品多了一份細膩感,那一層服務與包裝象徵了追求謹慎卓越的民族性;美國文化則完全跳脫前兩者,呈現一股自由開放風氣,包含誠實面對自己的欲求,探求內心真正的想法。
中國和日本文化一向教我們掩飾自我想法,符合規範,迎合大眾,即便心有所好都不能直接明說,轉換陳述:「我再想想看」,或是:「沒有,其實我沒有那麼喜歡」等。相較之下,美國人就是直來直往:「你到底愛不愛我?」「你要不要?」傾聽內心真正的意向,延伸到烘焙工業則是沒有過多裝飾,代表一份誠實的面對自己,果敢的追求。
馬芬蛋糕就是這樣一個概念,美國咖啡廳隨處可見大大的馬芬,不同於歐洲的細緻典雅,美國的甜品則呈現了大方與自由,給人感覺就是毫不做作、直來直往的感覺。
甜點跟料理最能直接反映該地區居民的生活文化,馬芬自然烘烤裂成三角形,有別於其他華麗裝飾的糕點,就像一個生活必需品,不管是下午茶時間或肚子飢餓時刻,加上一杯咖啡就是很好的搭配。
一般的馬芬不外乎香草、巧克力、咖啡、堅果類等口味,而我最喜歡香蕉口味,也或許是從小就愛吃台灣盛產的水果。
想要製作美味的香蕉馬芬,要先讓香蕉完全熟成,香蕉皮染滿黑點的時候才是最香的風味,很多東西沒有所謂的「剛好」,只要用對地方,即使它的壽期快要結束,卻是最好的那一刻,傳達惜物愛物的精神,因此這款蛋糕完全顯現大自然的恩惠,這也是烘焙職人對食材尊敬的一種表現。
任何甜點都沒有水果來得這麼自然且美味,但是人類並不因此滿足,於是有了各式紛呈的甜點產生。然而回到味蕾的原點,香焦馬芬跨越了這一層次,讓甜品和水果有了更上一級的結合,鼓勵了我們唯有誠實面對所愛,勇敢發揮所長,夢想就在自己的手心。
主廚烘焙筆記本
在外國人的餐桌上,可能早餐就開始吃馬芬,烤一片吐司、吃點水果、喝杯咖啡,然後配上一個馬芬就是豐盛的一餐,無論何時,馬芬都是一款稱職的點心,不似蛋糕的鬆軟,馬芬具備些許嚼勁,是一份得以釋放壓力的甜點。
工程
攪拌:鋼盆,打蛋器,手攪拌
靜置:一晚冷藏(約1.5小時)
模具:圓徑6mm,高度4.5mm左右的馬芬杯紙模子24個,麵糊重量約80g
烤箱溫度:上火 180/下火 170
烘烤時間:18~20分鐘
主材料
約90顆(約6.7克/顆)
(配方g)--
全蛋(6顆)300
細砂糖 350
熟成香蕉泥 500
低筋麵粉鹽 450
BP 10
沙拉油 300
小計 1975
步驟
1. 全蛋、糖及香蕉泥放入鋼盆中拌勻後,加入一起過篩好的麵粉及 BP,以慢速攪拌均勻。
2. 將沙拉油加入攪拌均勻。
3. 冷藏一晚(約 1.5 小時)。
4. 將麵糊裝入擠花袋中,再擠入馬芬紙模至八分滿。
5. 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以上火180度 C、下火170度C烘烤,約25分鐘後取出即可。
(原文刊載於許詠翔《Bonjour,夢享的出發點》一書/博思智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