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小學之後,每天放學回家,經常在車上就開始報告一天的奇幻之旅。因為他從不同背景的同學那裡,看到、聽到家裡從不曾出現的語言或行為。
猶記得小學二年級時,他回來嘻笑地說:「我們班王小華和李小民在搞gay喔!」我想小學二年級的小傢伙,打從哪裡聽到這樣的辭藻呢?便問他:「你知道什麼是gay嗎?」他繼續笑咪咪地說:「我當然知道啊!就是男生愛男生,女生愛女生啊!」
完全正確!我們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早就從無處不有的豐富資訊來源,知道什麼是同性戀了,也從周遭詭異的氛圍中,學習到說別人是同性戀,來嘲笑不喜歡的人。
我思考著如何教導我七歲的孩子,同性戀與異性戀都是平等的,也沒什麼好笑,甚至,如果真的遇到同性戀的人,這樣嘲笑他,是非常嚴重的歧視行為。
我於是開始與他談:「你記得芬芬阿姨嗎?你喜歡她嗎?」芬芬阿姨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待人寬厚,又智慧充滿,總是滿臉笑容,他自然是記得的,他說:「我當然記得啊!她上次還請我吃冰,她對我好好喔!我很喜歡她啊!」
我繼續說:「那你還記得跟她一起來我們家的另一個阿姨嗎?頭髮短短的那一個?你覺得她人怎麼樣?」
「我記得,我記得,臉圓圓的那一個,她很會講笑話,很好玩啊!」
我很鄭重地看著他天真無邪如璞玉般發亮的雙眼,說:「她們就是一對同性戀的情侶,你覺得她們在一起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嗎?你想想看,她們如果聽到你拿同性戀的事,來取笑你討厭的人,她們的心裡會不會受傷?」孩子沉默了。
後來,電視在放映一部名片「同志死亡事件」,我便約他一起觀賞。這部片子是真實的事件,一位叫馬修的美國同性戀大學生,被凌虐致死。而在法院審判加害人時,法院外,還有一群人叫囂著要馬修下地獄。
身為母親,太了解那樣的痛,我嚎啕哭泣到無法抑止我的淚水。兒子在一旁,一直遞面紙給我。我希望透過這樣的認識,我的孩子可以擺脫世俗對同性戀者的偏見與嘲笑。
我們都知道要讓孩子不要嘲笑原住民或新住民,就是要讓孩子認識原住民和新住民,欣賞他們優美的文化與傳統,瞭解他們的貢獻與成就,因為唯有透過認識,才能避免誤解,減少敵意和鄙視。
同樣的,在以異性戀為主的社會中,唯有讓孩子從小認識異性戀以外的其他性傾向,才能讓孩子學會打開視野,認識多元,也才能打從心底尊重其他跟他不一樣的人,長大成為一個真正有民主素養的現代公民。
(圖片來源:Pixabay cuncon)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1日《聯合報》生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