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伯伯因為擔心使用針劑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藥量會越用越強,到最後會一輩子都離不開打針,所以堅持不用,但卻換來必須截肢的代價。
我在門診單上看見一個老病人的名字,但是他已經有一陣子沒來我的門診。當我正在猜想他為什麼消失,又突然出現時,他已經來到診間,可是他怎麼坐在輪椅上呢?我很意外,問了彭伯伯為什麼要坐輪椅。彭伯伯笑了笑,他把蓋在腿上的毯子移開,我才發現彭伯伯的左腳少了一截。
彭伯伯說:「前一陣子因為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反反覆覆住院了好幾次,最後為了保命,左腳就被截肢了!」
關於糖尿病,極為錯誤的觀念
彭伯伯本身罹患心臟病,還有糖尿病,之前為了控制他的高血糖,我陸陸續續換了很多種藥,同時也使用多種降血糖藥物來幫他治療。有些藥物甚至都已經使用到最高劑量了,但是他的血糖一直沒有辦法用口服血糖藥控制得很理想。
後來我建議他施打胰島素,可是他擔心使用針劑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藥量會越用越強,到最後會一輩子都離不開打針。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所以我在門診花了很多時間,勸了他很多次,還再三對他保證,他的顧慮是沒有必要的。但他還是堅持只用口服降血糖藥物。
後來我幫他轉診到新陳代謝科,看看代謝科的醫師能否幫他調整血糖藥,但是後續追蹤彭伯伯的抽血資料時,我發現他的血糖還是起起伏伏,一直控制不好。
糖尿病與癌症的發生有關
糖尿病是很常見的疾病,它的產生與遺傳、懷孕、藥物、飲食、生活型態或肥胖有很密切的關係。通常成年型糖尿病會在55歲以上發病,而且大約有20%的人到70歲之前,都會罹患成年型糖尿病,所以五位長輩裡,至少有一位有糖尿病的困擾!
糖尿病也與許多長輩們常見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產生有關,最近也發現糖尿病與感染、癌症,還有生理機能的退化有關,甚至年紀大於70歲的長輩的住院率與死亡率,也與糖尿病有密切的關聯,所以糖尿病如果沒有控制得當,會對年長者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空腹血糖檢測,可以確認是否有糖尿病
糖尿病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一開始並不容易察覺,但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例如容易覺得餓、口渴,還有尿量變多,也就是所謂的三多。換句話說,就是吃多、喝多、尿多。如果有這些症狀,就要小心糖尿病可能已經找上門,需要去醫院做「空腹血糖檢測」,確認是否真的有糖尿病。
為什麼糖尿病的病人會出現這三多?因為食物被消化成葡萄糖後,會經由胰島素的幫忙進入細胞內,轉變成能量,或儲存在肌肉、肝臟以及脂肪中。但是,糖尿病的患者因為胰島素的「分泌量不足」,或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佳」,所以在進食後,血中的葡萄糖沒有辦法進入細胞內,葡萄糖濃度就會飆高,然後這些多餘的血糖就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
當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被身體充分利用時,這時病人就會感到肚子餓,想要吃更多東西來補充能量,再加上病人排出的尿液含有高濃度的糖分,所以是屬於高滲透壓的液體,當身體在排出這些高滲透壓的尿液時,也會同時流失大量的水分與電解質,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常常會覺得口渴與尿量變多。這種情況在反覆經過一段時間後,病人就會感到疲倦、手腳麻痺、視力模糊,或體重減輕。
前文提到,糖尿病的患者在進食後,血糖的濃度會飆高,但是高血糖對於身體會有什麼不良的影響?每次我去超市經過排滿糖醃水果罐頭的陳列架時,我都會想到糖尿病。
當血糖濃度飆高到身體所不能負擔的程度時,身體內的器官就好像被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水內,早晚一定會出問題,這個道理應該很容易理解。一般來說,糖尿病所造成的併發症會表現在許多器官裡,如腦中風、視網膜病變、心臟病、腎病變、下肢血管阻塞與神經病變等。
假如家中有長輩罹患糖尿病,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
• 飲食
在醣類部分,盡量選擇「膳食纖維」含量高的「全穀類食物」,如糙米與燕麥,這類全穀類食物可以減緩醣類的吸收。
在食物的調理上,盡量採用清蒸或水煮的方式烹調。
在調味上,則以少油、少鹽與少糖為原則。
假如平常就有喝酒的習慣,一定一定要戒酒。你可以想像,當器官長期浸泡在含有酒精與糖水的血液內會變成什麼樣子,到最後應該會與蘭姆葡萄一樣,鼓鼓脹脹又甜甜的,很難不出事。
• 減重與運動
減輕體重與運動除了有助於血糖的控制,也可以改善高血脂、高血壓、末梢血液循環,並且緩和手腳冰冷與麻木等糖尿病常見的症狀。
另外,有氧運動也可以增進肌肉對於氧氣的有效使用量,所以在運動的選擇上,可以盡量選擇如慢跑、游泳、騎腳踏車(健身房的飛輪)等有氧運動。
目前的研究認為,糖尿病的病人如果能夠維持運動的習慣,除了可以改善他們的生理機能,也可以減少糖尿病後續所造成的危害。
糖尿病的病人在運動「前」與「後」,請記得攝取適量的食物。特別是運動時,要記得攜帶糖果、餅乾或含糖飲料。
萬一在運動時,發生頭暈、手抖、冒冷汗、無力、心跳變快,或嘴唇發麻等「低血糖」症狀時,都可以趕快補充。
如果可以,記得把印有糖尿病的識別貼紙,貼在證件上。
【張醫師暖心提醒】
雖然我很鼓勵糖尿病病人運動,但是糖尿病患者千萬不要獨自一個人跑去運動。因為若周遭都沒有人,發生低血糖暈倒時,可能都沒有人可以幫忙。
另外,運動時,要穿著有厚墊的鞋子與襪子。妥善的保護好足部,避免雙腳在運動時受傷。
• 規則的使用藥物
無論是口服的降血糖藥物,或注射用的胰島素,都要按照醫囑,規則用藥,千萬不要有胰島素會越用越強的誤解。「只有放任自己的血糖不受控制,藥物才會越用越強。」
彭伯伯最後左小腿會被截肢,就是因為光靠口服的降血糖藥物,並沒有辦法把他的血糖控制下來。當血液裡充滿了高濃度的糖,造成血管發炎,再加上肢體末端傷口感染,才會從「蜂窩性組織炎」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到最後感染沒有辦法控制,才需要接受截肢手術。
而且像彭伯伯這樣到最後使用很多種口服的降血糖藥物,有時一天要吃三至四種降血糖藥,再加上高血壓的藥,還有其他慢性病的藥,每一餐下來,需要服用的藥量實在很可觀,「光是吃藥就飽了」,所以彭伯伯可能也沒有乖乖的配合吃藥。與其這樣,不如把口服的降血糖藥物,改成用打的胰島素,不但可以降低降血糖藥物的副作用,也可以不用吃那麼多種藥。
另外,每一種降血糖藥物的副作用都不一樣,所以在使用藥品後,若發生水腫、低血糖、腹脹、放屁、腸胃不適或過敏等副作用時,都要趕緊回門診與醫師討論,並且調整藥物的種類與劑量。糖尿病的藥物品項有好幾十種,絕對可以找到適合長輩體質的用藥。
另外,在使用降血糖藥物時,可以每週在家量測三餐飯前與睡前的空腹血糖。假如血糖變化很大,就需要每天測量,並且讓醫師來幫忙調整藥物的劑量與頻率。
研究也發現,年長的糖尿病人如果沒有配合醫囑,並且妥善的使用降血糖藥物,就很容易發生意外,而成為急診與加護病房的常客。
• 留意四肢是否有不易癒合的傷口
由於血管硬化、血液循環不良與神經病變的關係,糖尿病的病人很容易有感覺麻痺的問題,也就是「感覺不靈敏」,有時甚至在受傷後,也沒有感覺。這種情況很危險,有時一不小心,傷口就會嚴重感染與發炎,甚至與彭伯伯一樣,需要截肢,才能把感染控制下來。
如果傷口有紅熱腫痛、化膿或癒合太慢的情況時,一定要趕緊找醫生處理,才能避免「小小的傷口」造成「大大的危害」!
【張醫師暖心提醒】
糖尿病患者在修剪指甲時,請特別留意,不要剪得太深或太短,也要避免剪傷指甲周圍的皮膚。
假如皮膚太乾燥,可以隨時塗凡士林或乳液,滋潤皮膚,這樣也可以減少皮膚刮傷的機會。
洗澡時,也要注意水溫是否太熱,以避免燙傷。
• 不只「高血糖」,也要留意是否有「低血糖」的症狀
「低血糖」很容易發生在年長的糖尿病患身上,這是因為年長者通常會罹患好幾種慢性疾病,另外,生理機能與代謝機能的衰退,也會讓他們對於降血糖藥物更為敏感,所以有較高的機會發生低血糖的情況。
糖尿病的患者,除了可能發生低血糖外,也可能會有「高血糖」的情況產生。當病人攝取過量的食物、自行停藥、感染、壓力過大或腦中風,都有可能會產生血糖過高的情況。這時,他們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痛、心跳快速與呼吸急促,而且皮膚摸起來通常都是「乾乾的」,嚴重者,甚至會意識不清與昏迷。
當懷疑有高血糖的情況產生時,可以先幫長輩們用血糖機檢驗血糖,然後讓他們喝些水,降低血糖的濃度,再趕緊送醫治療。
(原文刊載於張勝南《照顧父母》一書/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