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又是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新一波促銷戰開始,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與精美廣告文宣,動輒標榜單一特價或超低折扣,您是否已按捺不住,打算用年終獎金,好好「瞎拼」一番?
在國外,年節假期又被稱為「Shop-Till-You-Drop」季,即讓你拚命逛街,直到倒下,聽來雖嫌誇張,卻意不遠矣。畢竟在歡喜、慶祝的氣氛中,人難免情緒興奮,加上外界誘惑,消費節制能力下降,自然花錢就變得大方。
衝動性購物,偶爾為之無傷大雅,但有人卻養成習慣而惹來麻煩。總是買回根本不需要或本身財力無法負荷的東西,而胡亂消費的結果,往往造成家庭、工作或經濟上的嚴重傷害。
美國史丹佛大學精神科教授Lorrin M. Koran博士曾針對2500位成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統計發現,約有6%的女性與5.5%的男性有衝動性購物的問題。探究原由,不外乎是價值觀偏差,認為買的越貴,越顯現尊榮或誠意;自卑作祟,覺得這樣才有面子;競爭心態,別人有,我也要有與狂買東西解悶以宣洩生活壓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當事者的病態行為已達臨床「購物癖」或是「衝動控制障礙」診斷,但始終未接受治療。每逢年節假期,衝動購物舉動變本加厲,彷彿入寶山非得滿載而歸不可,事後卻常悔不當初。
若有類似困擾,專家建議應從修正認知、行為做起:
一、提升自我價值:與其打腫臉充胖子,藉由購物把自己打造成名牌動物,獲取他人的肯定,不如把錢花在個人充實與學習上。
二、檢討危險因子:檢視引起衝動購物的原因,發展應變方法。例如,若是在心情沮喪時才衝動購物,可嘗試用運動、閱讀、找朋友分享等,紓解負向情緒。
三、不碰促銷訊息:少瀏覽廣告DM。縮減平日購物次數或停留賣場時間,甚至請人代勞。
四、問物品實用性:捫心自問要買的東西是否為必要?使用的頻率高嗎?花費負擔得起嗎?
五、擬定購物清單:依照預算與實際需求,確實執行。
六、邀親友陪購物:以規範不當消費行為的發生。
若努力改變仍效果不彰,且濫買表現已讓自己與周遭他人感到痛苦時,請立即尋求專業協助,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除了緩解病情外,也避免往後掉入債台高築的惡性循環中。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本文獲作者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