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核定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中,我國自1993年起,已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之標準,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達7.1%,而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率為12.5%。另依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將於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14.5%;同時預估,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超過20%。
人口老化的速度遠較歐美各國還來得快,因而我國要因應高齡社會的時間也顯得非常急迫,未來應朝向在地老化的方向,讓老年人在居家、社區中就可以獲得服務,以減少機構化的產生。
長照2.0所服務之對象,除了延續長照十年計畫之服務對象以外,也擴大服務對象,納入了50歲以上輕度失智症者、未滿50歲失能身心障礙者、65歲以上衰弱老人、及55-64歲失能原住民等。
有關新增加了輕度失智症者的部分,根據衛福部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中所提到2013年「失智症(含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及失智症照護研究計畫」的結果,50-64歲者失智症盛行率為0.1%;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8%,而失智症者中無ADLs失能比率為41.1%。再搭配國發會的數據,推估結果50歲以上失智症者長照需求人數(已扣除ADLs失能狀況),2017年為10萬9,970人,至2026年推估人數增為16萬2,656人。
因此,如何強化失智症初級預防,普及充實社區照顧資源,並提供早期介入服務方案,落實在各個社區服務據點,發展社區的生活功能促進服務,以符合長照2.0中延緩失智,達到積極預防照顧的目標。
輕度失智症個案較不易察覺,像是記憶力的衰減、行為似返老還童以及行動力的降低,但大多數生活自理皆可獨立,較少需協助,故多被認為是正常的老化,往往容易被大眾所忽略。而中、重度失智症個案因行為能力及症狀明顯,家屬會主動尋求醫療協助,故易於醫療機構發現之。多數個案多由外傭或家人親自照顧,但照顧者對疾病的認知知識缺乏、對失智症個案的行為不了解以及個案過度依賴甚至與社會脫節,往往成為照顧者的一大壓力。
因此,針對失智症個案可以在社區中接受的生活功能促進服務,透過建構失智症的社區照顧服務,藉由非藥物治療活動團體,維持失智症個案之最佳功能狀態,減緩認知之退化並提升生活品質,未來將藉由團體活動進行時,同時提供照顧者喘息與交流空間,且安排照顧者參與照顧訓練課程,增加照顧者在家面對失智個案的應變能力。因此,在同一時間可以結合各地衛生所的初篩,並搭配與日間托老/銀髮俱樂部或服務據點的合作,規劃並進行照顧者團體與失智症團體等方式:
一、照顧者團體:結合各專業人員(如:醫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社工師、營養師、藥師、心理師等)的講座內容,讓照顧者了解照顧、溝通方法,以及社會福利資源的取得等,以減緩照顧者的負擔,提供心理上的支持。除家屬或照顧者外,更可以給參加講座中的照顧者了解失智症,懂得如何預防及檢視自己是否罹患此疾病,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二、失智症團體:邀請職能治療師,提供團體活動、體能活動、懷舊活動、手工藝活動、美術活動、歌唱活動、園藝活動、視知覺遊戲、日常生活活動、烹飪活動及休閒活動等,來促進個案的參與度及外出的動機,藉此維持個案的動作、記憶、獨立能力,以減輕照顧者負擔及緩和壓力,並提升個案的心情愉悅度,讓生活更富涵意義及趣味。
建構失智症的社區照顧服務模式,以達到社區的生活功能促進,除了提供友善及社區支持性環境外、至少可以維持個案之身心及社會功能、增進照顧者知能與照護信心以減少照顧負擔、達到能夠延緩個案惡化或入住機構、期能提升個案與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