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照顧病人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感到疲倦或無力感,就像遇到瓶頸,不但沒有辦法突破,也不知道接下來能夠再做些什麼。這種情況,很容易在照顧病人兩至三年後出現,而且照顧的時間越久,這樣的心態就越容易產生,感覺也會特別的顯著。
如果再加上病人的病情變差,或病人的「記憶力」與「認知能力」衰退,照顧者的心理負擔也會越大,有時照顧者到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辦法掌控,除了脾氣變差、易怒、失眠或焦慮,也會有沮喪或想要大哭一場的情況產生。
會有這樣的感覺,最主要是因為照顧者承受的是「持續性」的心理壓力。在照顧病人期間,照料者除了生活滿意度會下降,心情也會變得特別低落,而且在長期照顧病人後,照顧者所面臨的壓力,也會讓他們的情緒變得比較敏感。
照顧者要維持一定程度的社交活動,不能將自己封閉起來
有這樣的情況產生時,就是一個警訊,就是照顧者反過來需要別人幫助。這時,照顧者可以做什麼幫助自己?或該去哪裡尋求幫助?
首先,我會鼓勵照顧者在平時就要維持一定的社交活動,如朋友們的聚會、宗教活動、病友會或運動。
在照顧病人期間,照顧者要盡量維持一定的人際關係,不要因為照顧病人沒有時間,就把自己封閉起來。因為,如果平時還是與親友保持聯繫,這樣才能在自己最需要幫忙時,找到可以傾聽自己心情的人。照顧者除了可以對親友抒發自己在照顧病人時所遇到的困難,也可以與病友會的家屬、醫師,或社工聊聊,聽聽別人的意見與看法。
其實,通常不用別人給建議,當照顧者自己在描述問題時,就是在整理問題,等到把問題講完後,問題的癥結往往也就釐清,解決的方法自然也就浮現出來。
之前的研究,發現「年紀較大」或「教育程度較低」的照顧者,比較少尋求別人的幫助,所以他們能夠獲得的支援、資源也比較少。但是,照顧者如果能夠藉由人際的互動,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緒,加強親屬的聯繫,甚至主動尋求社會資源的幫助,其實可以有效降低他們在長期照顧時,內心所承受的緊張與焦慮。
(原文刊載於張勝南《照顧父母》一書/寶瓶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