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世界都盛行馬拉松路跑運動,台灣民眾也很常參與,各城市經常於假日舉行馬拉松路跑盛事,甚至於國人也會去參加國外的馬拉松運動,可見路跑活動受歡迎的程度與日俱增。
馬拉松路跑不限年齡、時間與地點,是一種無國界的全民運動,但應注意防範傷害,常被提及者包括關節傷害和貧血,但也應注意一些骨骼肌肉系統的傷害,在一項針對199位頂級馬拉松跑者的調查中發現,149位(75%)在近一年內發生過肌肉骨骼系統疼痛,其中最常見的部位依序為小腿(19.1%)、膝部(15.3%)、跟腱(14.5%)和大腿(12.8%),且有58位(38.6%)出現兩個部位的疼痛,23位(15.3%)出現三個部位的疼痛。
運動員在跑步後發生慢性小腿疼痛,可能病因包括應力性骨折(疲乏性骨折)、慢性肌腔室症候群、脛骨內側應力症候群、和周邊神經受到壓迫等,這些情形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其中在運動時引起的肌腔室症候群,典型症狀為運動5-10分鐘後,肌腔室部位出現脹痛,小腿部位最常發生於前肌腔室和後肌腔室,若繼續運動會使疼痛症狀逐漸加重,甚至會持續到運動結束後仍存在數小時之久。若持續太久會造成肌肉的缺血或壞死,曾有嚴重肌腔室症候群的案例報告,嚴重到甚至於需施行肌腔室減壓手術,延誤治療可能會有截肢風險。
出現肌腔室症候群的原因,乃是肌膜將肌肉群分成多個肌腔室,限制其膨脹空間。跑步運動時肌肉反覆收縮和放鬆,且伴隨血流進出,長時間運動會使血流進入肌腔室,使肌腔室內壓增高,當壓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血流無法再進入肌腔室,即會造成肌肉缺血,外觀上肢體呈現緊繃僵硬、腫脹、皮膚變白、冰冷、麻刺感及肌肉無力等,未緊急就醫可能導致肌肉壞死。
接受長期運動訓練時,可能出現慢性腔室症候群,若訓練中發現小腿前側肌肉嚴重膨脹、肌膜緊繃,應注意腔室症候群的可能性,及時休息後可改善疼痛和腫脹,經驗豐富的醫師可快速根據症狀和身體檢查正確判斷,但正確診時則需量測肌腔室壓力,並可供判斷嚴重程度。
防治上應在平時從事適量運動,逐漸改善肌肉血流功能,配合運動前熱身動作,適當拉展肌肉以增加肌肉彈性與關節活動度,減少傷害;運動時應注意肌肉是否出現脹痛的感覺,不可過度勉強,運動後也應從事暖和體操,放鬆肌肉並解除筋膜緊繃,恢復肌腔室內部壓力,維持肌肉彈性和血流。
若運動中發覺肌肉腫脹緊繃,應立即適當休息,停止過度訓練,讓肌肉及筋膜放鬆,以避免發生肌腔室症候群。治療上可使用非類固醇止痛藥來改善疼痛,等症狀改善後可逐漸增加運動量,若病況嚴重,且經常復發難以控制,即應進一步評估病況,甚至於需要施行手術來治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Narong Jongsirikul)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