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好好念書喔!」這句話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一點都不陌生。
許多家長和老師都認為有好的成績才是對小孩最重要的──有好的成績就代表以後可以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過著快樂的生活。但2015年發表的兩篇學術期刊文章卻顯示,「成績」並不是一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小孩有良好的社交技巧、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和溝通、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等等,這些我們稱為「軟技巧」(Soft Skill)的能力,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關鍵。
美國精神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在2015年年初刊登了一篇文章(Dodge et al., 2015),這是由杜克大學的學者們所做的研究。這個研究在1991-1993年間篩選了約900位當時就讀幼兒園(kindergarten)的孩子,這些孩子被學校老師或是家長認為是可能將來會發展出行為問題的高風險群孩子。
這個研究將這些當時6歲的孩子們隨機分成兩組,一半的孩子參與了Fast Track計畫(實驗組),另一半孩子沒有參加這個計畫(控制組)。Fast Track這個計畫主要在幫助孩子建立社交技巧以及情緒調節: 從一年級開始到十年級,這些孩子參與各種活動來練習社交技巧以及情緒調節。這個計畫也提供家長教養課程、以及教育家長與孩子正向的相處方式。
這個計畫追蹤了這些當初被篩選出來的孩子們(實驗組與控制組)到25歲。這些孩子25歲時,研究人員對這些人做個人訪談、請他們填問卷、也訪談他們身邊的朋友。研究結果顯示,當初參與Fast Track計畫學習社交能力的孩子,有較低的機率發展出行為問題、以及較低的犯罪率,以及較低的身心健康問題。
而2015年11月發表在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的另一篇學術文章(Jones, Greenberg, & Crowley, 2015),學者們更加一步的探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20年後這些孩子有不同的表現。
在仔細分析了快900位孩子的資料和數據後,發現是這些孩子從6歲到11歲間所學習的社交能力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對於降低犯罪與行為問題有最大的關聯性。研究者也發現,當這些孩子的社交情緒能力越好,在他們25歲時有更大的機率有大學學歷、有一份全職的工作。而社交情緒能力較差的孩子,長大後有較高的機率參與犯罪、有暴飲暴食問題、並且有更高的機率需要社會福利的幫助。
當然Fast Track這個計畫也有提供活動增進孩子的學科能力,但研究顯示學科能力對於這些孩子將來的表現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性。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令人太驚訝,因為在之前就有其他研究也顯示孩子早期的自我調節能力能夠預測孩子長大成年後會有什麼樣的發展(Moffitt et al., 2011)。
參與這個研究的學者之一、杜克大學的Dodge教授在一篇報導中指出「這樣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我們的學校教育更應該要著重教孩子這些『軟技巧』。」Dodge教授說:「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增進這些技巧,我們就能夠有效降低許多青少年或是成人的行為、犯罪問題。」
以往,大家認為唯有良好的學科表現才是孩子將來可以成功的指標,因此,學校老師花很多時間在教小孩國語、數學、英文…等等科目,小孩也花大量的時間在上課、補習、讀書、和寫作業。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的社交情緒技巧就像學科能力一樣重要,或許比孩子的成績還更重要!
而這些「軟技巧」(Soft Skills)都是可以教給孩子的──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家長以及老師都可以藉由各種機會教孩子如何合作、如何同理他人、如何做好的決定、如何溝通、如何適當的表達情緒、如何自我調節、如何解決問題…等等。學校不應該讓小孩把時間都花在增進學業表現上,家長也不該只在乎孩子的考試成績──社交與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需要成為給孩子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
• 藉由讓孩子遊戲和玩,可以增進孩子的社交技巧,請參見文章:讓孩子玩,和學習一樣重要!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1. Learning Soft Skills In Childhood Can Prevent Harder Problems Later
2. Why Emotional Learning May Be As Important As The ABCs
3. Researchers studied kindergarteners’ behavior and followed up 19 years later. Here are the findings.
4. Study: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 linked to adult succes
引用文獻:
1. Jones, D. E., Greenberg, M., & Crowley, M. (2015). Early social-emotional functioning and public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social competence and future well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5(11), 2283-2290. doi:10.2105/AJPH.2015.302630
2. Dodge, K. A., Bierman, K. L., Coie, J. D., Greenberg, M. T., Lochman, J. E., McMahon, R. J.. . for the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 (2015). Impa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on psychopathology, crime, and well-being at age 25.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2(1), 59-70. doi:10.1176/appi.ajp.2014.13060786
3. Moffitt, T. E., Arseneault, L., Belsky, D., Dickson, N., Hancox, R. J., Harrington, H.. . Heckman, J. J. (2011). A gradient of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 wealth, and public saf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8(7), 2693-2698. doi:10.1073/pnas.1010076108
專欄介紹:
美國認證心理諮商師,目前為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在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上撰寫心理、親子教養、教育等議題文章。
於台大生化科系學系畢業後,因為對心理諮商有興趣,到美國就讀心理諮商碩士,畢業後在美國工作,主要諮商對象為兒童與家庭,另外也在學校當地機構受訓成為家暴/性暴力庇護所諮商師,對於創傷治療、兒虐防治、親子教養、大腦神經科學等領域有興趣。
更多內容請至【ABOUT COUNSELING】/【留佩萱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