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齡化速度緊追日本,日本在2000年開始實施介護保險,介護人力仍是趕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日本國會於去年11月18日通過「技能實習恰當化法」,將介護工作納進「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中,開另一窗口供外籍人士加入日本介護市場。這值得進行長照2.0的台灣借鏡,避免因照護人力不足,導致長照體系崩盤。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日本的長照人力主要來自介護福祉士,即是台灣所稱的照顧服務員,目前約130萬人,預估到2020年,人力缺口將達30萬人。試算2025年「團塊世代」年滿75歲,未來10年內將需要70萬照護者才足以應付飛速增加的老人人口。
至今,日本吸引國際移工措施,主要是放寬高技術專業人才的入境,同時擴大「實習」計劃。不過後者被批評,已淪為雇用廉價國際移工的後門,紛紛批評所接連發生的非法長時間勞動及不支付工資等侵害人權等問題,甚至出現了被認定為過勞死的工傷死亡。
「技能實習恰當化法」是針對「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the Technical Intern Training Program, TITP),到日本工作的外國人,如果受到人權侵害的情況設定了罰則,加強對僱主的監督,希望降低國際人權團體的指責,對於優良雇主則將把期限從現行的最長三年延長至五年。並在「出入境管理及難民認定法」修正版將留任資格中新增「介護」項目,讓獲得「護理福祉士」資格的外國實習生,將能夠在日本從事介護工作。
反觀台灣也因照護人力不足,照護人力政策在各部會間亂了手腳,其他部會只提供訓練或培育,多頭馬車情況下,各行其是,造成相互抵消。勞動部不斷降低學歷,最後僅需90小時訓練,即可從事照服員工作;教育部要求大學增設老人照顧相關系所,每年培養近5000畢業生,但有七成以上不願從事照服工作,就因接受四年大學教育卻要與90小時訓練、無學歷要求者是同工同酬。
此外,衛福部也未提供照護人力適宜工作條件、職涯規劃、專業分級認證、分級待遇、職業尊嚴與社會地位的提升等,更無法留住人才。
介護工作在日本被視為三K工作,指的是辛苦Kitui、骯髒Kitanai、危險Kiken的負面形象,但介護士至少是高中學歷,可進介護學校進修,或要求實習五年期滿,需通過「介護福祉士」的國家考試,並有職涯發展規劃。此外,日本政府不斷提出解決方案,包括: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待遇、證照分級,為吸引離職介護士再次投入,提供20萬日圓免息借款,甚至做滿兩年,就不必償還貸款。
日本政府現在又朝向「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中,實習的職業種類增加介護工作項目,吸引外國人到日本唸介護士專門學校,可拿工作簽證長期留日,這些人力素質會比目前台灣的國際移工為高。
同樣面對高齡化壓力,欠缺照護人力的中國,腳步走的比台灣還快,北京市民政局上個月發佈的《關於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北京市將逐步吸納失能老人子女親屬到養老照護員隊伍,建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統一登記制度,實施非京籍養老服務人才積分落實優待政策,同時,大學畢業生從事養老照護工作還將獲得入職補貼。
近年來,中國人口高齡化問題得到政府的重視,隨著養老服務需求越發地多樣化,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鼓勵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然而,養老從業人員仍面臨著專業不足和人才斷層的問題。日本有三K的介護工作,中國養老從業人員呈現是「三低三高」特徵,即社會地位低、流動性高,收入待遇低、勞動強度高,學歷水準低、平均年齡高。北京市是中國第一個率先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出鼓勵機制的制度。
台灣今年開始推動長照2.0,更面對長照人力不足的嚴峻挑戰,也應看看日本的經驗與做法,避免重蹈覆轍,更應注意中國的急起直追,避免台灣高等教育所培育出的人才楚材晉用,早日建立台灣長照人才適宜的成長環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Alexander Raths)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顧問、失智症整合照護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