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輕重平衡的生活:與好友一同「蝸行」台灣 | 健康遠見
紓壓

輕重平衡的生活:與好友一同「蝸行」台灣

《活得興高采烈》
輕重平衡的生活:與好友一同「蝸行」台灣

許多朋友從職場退休後,開心地過著先前一直很嚮往的遊山玩水新生活,這麼輕鬆自在的日子在起初的半年、一年真的是很愜意、很享受,但是時間再延續久一點,難免就覺得虛浮、沒有生活重心。他們也很擔心一旦參加公益團體當志工,大家會不會認為他們是退休人士,空閒時間一定很多,因此把更多事情推給他們做,結果搞得比上班還累,心理負擔更大?

這樣的顧慮與心情,我很能夠體會,因為50歲生日時,我曾經許下一個心願,盼望從組織人蛻變成自由人,不再將自己的心力耗費在溝通、協調、處理人的問題與諸多行政事務上,雖然這些事情也很重要,但是做了20、30年也可以交棒給其他人了;將多出來的時間分配給重拾自己,希望實實在在動手做點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因為過去的努力與付出,我們累積了不少經驗與人脈,真的完全做個閒雲野鶴,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社會而言,都是太可惜的資源浪費。

如何在忙與不忙、輕鬆與負擔之間取得平衡點?

我在50歲之後,和一群年齡相近的朋友相約以徒步方式旅行臺灣,我們自稱為「蝸行」。大家一步一步地走,流著汗,用心去感受臺灣的面貌,看見臺灣真正的美麗,然後用自己覺得舒適自在的方法去努力,設法保留住這片美好。

與好朋友一起在美好的鄉間行走,是身體與精神的雙重享受。流汗走路原本就是健康之道,再加上能和老朋友對著明月山川相問候,晚上住在民宿裡泡茶、喝酒、聊天,又是精神一大饗宴。

我們不只自己玩、自己開心而已,也「順便」做點有意義的事。通常每一次行程會有一、二位朋友負責規劃與聯繫,我們會找個在地的公益團體,提供一些捐款給他們(每個人每走一公里至少會捐出20塊,一次行程走下來,大概可以湊出幾萬元),然後請他們簡報一下所做的事情。

如此一來,我們不只是看到這些鄉鎮社區外在的表象,而是更深入地瞭解在地的人文風貌以及所遭遇的困境。在地的公益團體通常規模比較小,資源也相對比較少,我們所捐的一點點款項對他們而言,或許是場及時雨,而且當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體默默努力的事能被看見,往往也能得到一種安慰、一種精神上的鼓舞。最重要的是,這些50來歲的老朋友多少都有點社會歷練或社團經驗,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

而當初負責聯絡的那一、二位朋友也會持續關注他們,當他們需要外部協助時,我們也可以提供人脈與資源。換句話說,當我們一個鄉鎮一個鄉鎮蝸行時,除了有深耕在地的團體當地陪,做更深入的探訪之外,我們也樂於扮演外部顧問的角色,依自己適合的時間與精力來協助各類公益團體的發展。

自己遊山玩水固然很好,但足跡似乎輕了一點,不妨加點關懷的實際行動,增添一些旅行的意義;退休後投入當全職志工固然也很好,但使命感似乎重了一點,透過旅行同時貢獻一己的經驗與力量,享樂中又滿足了生命意義的追求。

「蝸行」是我在50歲之後開始進行的生活方式,也在周邊朋友群中推動,這真的是輕行又不會太輕、負重又不會太重的生命況味。

(原文刊載於李偉文《活得興高采烈》/時報出版;照片由時報出版提供。)

輕重平衡的生活:與好友一同「蝸行」台灣_img_1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