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孩子讀的國中是一般的市立國民中學,孩子在那裡學會罵「幹」,台語也變輪轉了,讀完國中,已經可以和我那高齡八九十歲的爸媽,繞幾句台語聊聊天了。
孩子很訝異地發現他們班上很少人出國過,甚至,有的同學談起台北像談到香格里拉般遙不可及。孩子因此即使每個寒暑假都出國,與同學聊天時,絕對隻字不提,老師問起哪一位同學有出過國,孩子跟大部份的同學一樣,是從不舉手的。
有時上世界地理或歷史課時,例如老師講到羅浮宮,孩子會忍不住補充;老師把長江三峽的順序,教錯了時,他會即時糾正。老師問:「你怎麼知道那麼多?」他會從容不迫地回答:「我看電影知道的。」同學聽了哄堂大笑,因為孩子在班上是以影癡聞名。從此,再有類似情境出現,同學都會代為回答:「他是看電影的啦!」
上了高中,是一所雖非第一志願,也算中上分數的市立高中,孩子發現他們班上同學幾乎全部都出過國了,至少都去過泰國、印尼、日本等亞洲鄰近國家,倒是他去過的國家像埃及、捷克,尤其是馬爾地夫,常被同學拿來當笑柄。
上了大學,是北部的國立大學,孩子的同學幾乎都是北部人,家裡不是住天母,就是台北信義區。那同學家裡有音響室,這同學與某位明星是鄰居,就算住屏東的,也曾經在紐約待過幾年。他們不是出過國而已,都是曾遊學英國、美國、澳洲,或者根本就是曾經住在那個國家數年了。
孩子深刻察覺到這些差異,經常述說著從小時候的同學到現在的同學之不同,面對如此巨大的差異,他身處其中的感受。
我曉得孩子一定有某些感觸,而我們這些大人眼看著現實社會中,階級流動的困難日增,富者益富,貧者越貧的資源分佈,像一層層的階梯,邁向金字塔尖端。
起跑點的平等,離人群越來越遠了嗎?那已經不再是人類高懸於前,鍥而不捨的追隨目標了嗎?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